239阴举不衰 [概念] 阴茎异常勃起,经数小时、数日甚至逾月不衰,即《诸病源候论》所谓:'茎长兴盛不痿。'《灵枢经脉篇》称:'纵挺不收';《灵枢经脉篇》、《甲乙经》作'阴挺长';《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世医得效力》等谓'强中';《医学纲目》、《类证治裁》名'阴纵'、'阴纵不收';《杂病源流犀烛》叫作'阴挺'、'茎强'、'茎强不痿';《石室秘篆》、《本草经疏》名为'阳强不倒'。 [鉴别] 常见证候 肝经湿热阴举不衰:阴茎异常勃起,历数日甚至逾月不衰,阴茎瘀血,色紫暗,胀痛,排尿困难且感疼痛,尿色黄赤。患者常伴有恐惧感。并有食欲减退,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或兼数等症状。 阴虚火旺阴举不衰:患者素禀阴虚,形体消瘦,阴茎异常勃起,胀痛,数日不衰,排尿困难,尿黄,甚至不时精自出,大便秘结,口干,舌红,脉细数。 鉴别分析 肝经实热所致阴举不衰与阴虚火旺的阴举不衰,前者因体质素壮,性欲亢进,同房后阴茎仍异常勃起,历时日而不衰。除阴茎胀痛,瘀血青紫,排尿困难等局部症状而外,必兼有口苦而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症状。如《灵枢经筋篇》谓:足厥阴肝'伤于热则纵挺不收',《灵枢经脉篇》:'实则挺长'《类证治裁阳痿》谓:'阴纵不收,肝之筋伤热,小柴胡汤加酒炒黄柏',或柴胡疏肝汤。若因肝火太强,阴茎异常勃起,疼痛剧烈,历数日甚至逾月不愈者,治宜泻火解毒,可用石膏、知母、元参、生地、黑豆、甘草(《类证治裁》),或用龙胆泻肝汤直泻肝经实火。后者素本阴虚,缘由色欲过度,房室不节致肾水亏乏,相火妄动,阳强不哀,时精自出;'或因多服升阳之乐,遂使阳旺而阴衰,火胜而水涸,相火无所制,使强中不得收o'(《医林绳墨》)必兼有舌红、口干、便秘、脉细数无力等症状,治宜滋阴泻火,方用石子荠苨汤。以上两证,一为实火,一为虚火;一为肝经实热有余,(口苦、舌苔黄、便秘、脉弦数有力)一为肾脏阴精不足(舌红、口干、精自出、脉细数无力),治疗一为泻有余之实热,一为滋阴降火,补阴以配阳。但阴举不衰之症终属于邪气实的标急之症,故《本草经疏续例上》云:'阳强不倒属命门火实,孤阳无阴所致,此症多不治。忌补气、温热宜苦寒、甘寒、咸寒。'所以此症之治疗,切忌温补。 阴举不衰一症《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世医得效方》等均列于消渴门,因古时多见于〝服丹石'所致者,除阴茎异常勃起外,尚有明显的多饮症状。服丹石者今已少见,但可偶见于服矿物药中毒患者,则更为难治。后世医家多将阴举不衰列入肾病门中,与遗精、阳萎等并论,认为与酒色过度有关。丹波元坚认为:'消渴、强中盖是别证。'(《杂病广要》)亦有因外伤腰抵而造成阴茎勃起不衰者。 [文献别录] 《世医得效方痟渴》:强中,多因耽嗜色欲,及快意饮食,或服丹石。真气既脱,药气阴发,致烦渴引水,饮食倍常,阴气常兴,不交精出。故中焦虚热,注于下焦,三消之中,最为难治。' 《本草网目(艹加韭)条》引夏子益奇力:'玉茎强硬不痿,精流不住,时时如针刺,捏之则痛,其病名强中乃肾滞漏疾也。用(艹加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石室秘箓男治法》:'强阳不倒,此虚火炎上,而肺金之气不能下行故耳。若用黄柏、知母二味(倒阳汤)煎汤饮之,立时消散。然而自倒之后,终岁经年不能重振,亦是苦也,方用元参三两、肉桂三分、麦冬三两,水煎服即倒。……此不求倒而自倒也。' 《阴茎勃起的临床治疗和体会》:'本病首须祛逐厥阴湿热之毒,佐以消散阴茎血脉瘀阻,终必养血益肾,庶可全功。'(摘自史道生在1981年12月在全国中华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上所作报告) |
|
来自: 昼三夜二205 >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