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4颈后生痈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364颈后生痈

[概念]

指生于颈后发际部位,形成蜂窝状脓头满布的疮疡而言。一般称为'脑疽',发于头后正中称'对口',偏左或偏右称'偏口'

历代医籍中,有多种症名,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记载:'偏脑疽生于颈后入发际内傍开一寸半,属膀胱经。''脑后发在玉枕骨之下'。《洞天奥旨》记载:'对口发者,发于风府、哑门之穴也,正对于前唇囗,故以对口名之。'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交蒸生痈: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溃后状如蜂窝,脓黄稠,腐肉易脱,全身有恶寒发热,头痛,纳食不香。成脓期,则有高烧,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脉洪数,苔黄腻。

阴虚火毒生痈:局部疮色紫暗,过候不脓,溃后,腐肉难脱,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全身伴有壮热,唇燥口干,大便秘,小便赤,舌质红,脉细数。

气虚血亏生痈:疮形平塌散漫,化脓迟,且腐肉难脱,脓液清稀,全身发热不高,或见潮热,面色苍白,脉细数无力,舌质淡,苔少。

鉴别分析

湿热交蒸生痈:多由恣食肥甘,湿毒上壅,以致湿热交蒸,气血壅滞,毒邪凝聚而成。《外科正宗脑疽论》:'得于湿热交蒸,从外感受者轻……。'说明此证属阳,属实,顺证者多,预后佳。初期治疗宜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溃脓期可加用泄热解毒之剂,方用黄连解毒汤。

阴虚火毒生痈与气虚血亏生痈:两者均表现为虚证,难溃难敛,易成内陷,但前者病机为阴虚火炽不得外泄,后者则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因而在治疗上前者用养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耆汤,后者则宜扶正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

总之,就痈疽而论,痈为阳证,疽为阴证,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三种证候同为阴证,而湿热交蒸之痈为阴中之阳证,易治。阴虚火毒生痈,多见于消渴患者,最易内陷,气虚血亏生廱,只要补托及时,则可转阴为阳。

[文献别录]

《灵枢。痈疽》:'阳气大发,消脑留顶,名日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