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临床上通过证候观察,病史询问,脉舌诊视之后,即可通过辨病或辨证的手段得出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诊断,并由此而选定主方来处方施治。但是临床上病情是很复杂的,往往一方不能包容,加之病情又是不断变化,这就需要灵活使用方剂,随证加减药物,力求做到辨病有方,见证有药;使药多而不乱,药少而不漏;加药而不动摇主方之旨,选用主方而不排斥灵活加减。总之,临证用药是很值得研究总结的一个问题。现将习惯用药举例如下,以供参考。
1)石膏∶麻黄=3∶1 2)石膏∶桂枝=10∶1 3)石膏∶川椒=3∶1 4)丹参∶郁金=2∶1 5)黄芪∶郁金=2∶1 6)银花∶丝瓜络=2∶1
1)吐酸:左金丸(吴茱萸、黄连)。 2)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茱萸、川连、川军、干姜)。 3)噫气:枳实芍药散、旋覆代赭汤。 4)舌苔白腻:陈皮、草果、藿香、槟榔。 5)大便干:芦荟、瓜蒌。 6)大便稀:苍术。 7)便血:槐花。 8)蛔虫:槟榔、榧子、川椒、使君子。 9)脘痛:枳实芍药散、川楝子。 10)少腹冷痛:三核二香汤。 11)消化道出血:仙鹤草。 12)感冒:葛根。 13)鼻炎:葛根、薄荷。 14)咳嗽:瓜蒌、杏仁、桔梗,或加梨。 15)胸痛:瓜萎。 16)血压高:夏枯草。 17)脉虚细:生脉散。 18)脉滑:白虎汤。 19)脉有散状:生脉散。 20)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 21)舌有瘀斑:桃仁承气汤(心功不好者勿用)。 22)心悸:牡蛎、五味子。 23)心烦:豆豉、栀子、牡蛎。 24)小便不利;车前子、滑石。 25)尿血:小蓟、生蒲黄。 26)浮肿:决渎汤、半决渎汤;或茯苓、车前子、或加冬瓜皮、西葫芦。 27)肢麻:黄芪、桑枝。 28)肢痛:葛根、王不留。 29)腰痛:葛根、川断。 30)扭伤:桃仁承气汤。 31)肿物、肿瘤:攻坚汤。 32)脏躁:甘麦大枣汤。 33)皮疹:祛风利湿汤。 34)瘀血:桃仁承气汤。 35)失眠:朱砂、珍珠母、炒枣仁。 36)畏冷:身冷加附子,肢冷加桂枝。 37)手足心热:地骨皮、白薇。 38)目昏:茺蔚子、决明子、白蒺藜。 39)耳鸣:磁石、代赭石。 40)色素沉着:红花、桃仁。 41)白带:白果。 42)月经淋漓不止:生蒲黄。 43)久病阴虚:竹叶石膏汤。 44)头项痛:葛根。 作者:刘绍武讲述 马文辉整理 编辑:黄小蕊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向马文辉教授问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