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最容易伤人,所以祛风的方剂也为临床所常用。但风邪为病,又有外风、内风、虚风等不同;在与脏腑结合起来发生病变时,又有肝风、肾风、心风、肠风等区别:与六淫相合,又有风痰、风湿、风寒、风寒湿、风火、风燥、暑风等差异。风邪又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凡是变化多发病快、时发时止的一些疾病,也常与风邪有关。从近些年来的经验体会来看西医诊断的某些过敏性疾病,也往往属于中医的“风”邪为病。另外,风邪为病还有瘙痒、抽搐、振掉、眩晕等特点,凡有这些症状的病证,也常与风有关。总之,应用祛风的方剂时,要注意区分其各种不同,以便与其他方剂或治则结合应用。 风引汤 (《金匮要略》) 大黄60g、干姜60g、龙骨60g、桂枝45g、甘草30g、壮蛎30g、寒水石90g、滑石90g、紫石英90g、石膏90g、赤石脂90g、白石脂90g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g,以水小杯放煮三四沸,去渣,分2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1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製引)瘫痪,小儿惊痫,日数十发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方为镇降清热之剂。中风之病,原因虽有种种,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昏倒而人事不省,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内风发动必夹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療,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更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g,不但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此方出《金匮要略》。因《备急千金要方》有紫石煮散、《外台秘要》有紫石汤,与本方相同,故后世有人说风引汤是宋人所附者,有人说为仲景之方者,有说不可轻用者,有深赞其方者,言皆有据,莫衷一是,然均未谈到临床应用有无效验。故清・汪昂说:“抑亦门外揣摩云尔也。”(引自《金匮要略辑义》)中医学术最大特点是与临床密切结合,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与方药的准则。我通过几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到本方治疗中风病,确有较好的效果,希大家遵照辨证论治的精神,随证选用,以使这一古方广为今人解除病苦。 注意:虚寒证者不可用此方。 焦树德简介 焦树德于1991年10月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有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挑选的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收徒拜师大会。焦树德教授临床用药经验丰富,著有《焦树德用药经验十讲》,对深刻领会中医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