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雷州有哪些书院?

 雲泉 2018-09-14

书院是讲论经籍,培养科举人才的场所,也藏有许多书籍。雷州的书院有过辉煌时期。到了明代,雷州城区已有5座书院。

宋咸淳八年(1272年),郡守陈大震在宋丞相寇准生活过的雷州西湖建起“莱泉书院”,兼纪念寇准。命名为“莱泉”的原因是:寇准被封为“莱国公”,寇准在雷州西湖饮用过的井被叫做“莱泉井”。元初,书院改名“平湖书院”(取苏东坡“西湖平,状元生”之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海康县知县谢邦基与学者陈昌齐倡议重修,更名“濬(今已简化为‘浚’)元书院”(见图10)。被称为“雷州一代宗师”的李绍绎曾担任山长(院长),清同治、光绪年间,郡中科考及第者大半出自他的门下。光绪三十年(1904年),知县根据湖广总督张之洞“废科举,办学堂”的倡议,把“濬元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1983年该院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怀坡书院,在秦公祠旁,雷州知府王秉良于明正德十三年(1513年)建,兼有纪念苏东坡之意。

崇文书院,在海康县治西边,雷州知府罗一鸑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万历六年(1578年),书院改为雷阳公馆。七年(1579年),知县沈汝梁因县衙崩坏,改为县衙后堂。

文会书院,在雷城西门内直街习仪公署西旁,分守道袁茂英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

雷阳书院(湛江师范学院前身),最初位于今雷州一中,系知府朱敬衡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创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叶思华移建于城南隅(海康旧县政府)。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把它与广雅、端溪、越秀、越华、五羊并称为广东省六大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雷州知府陈武纯改雷阳书院为雷州中学堂。1939年日寇轰炸雷州城,雷阳书院被炸毁。雷州市博物馆现存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立的“雷阳书院记”石碑,里面记载有雷阳书院的历史。雷阳书院的学生来自海康、遂溪、徐闻,常达几百人。“历任山长有:乾隆年间进士陈振桂,端溪书院教授吴延熙,清咸丰雷州举人陈乔森。曾在书院执教的名儒有:清乾隆翰林陈昌齐,道光年间雷州进士蔡宠等。书院学风良好,学子踊跃就学。‘雷士之肆业于兹者,皆宁静不佻,勤学不息’。”(摘自《雷州历史文化大观》)书院曾拥有租谷“九百九十四担九斗三升”,黄铮为书院“复购子史经书五千余卷”,曾挂有许多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如有雷州知府、翰林院编修郭椿寿题的对联,有著名书画家、楹联家陈乔森题的对联:

士气云蒸,伫听雷声从地起;

文澜海涌,行看湖水一时平。

此联化用苏东坡“西湖平,状元生”的谶语,对学生寄以殷切期望。

古代主政雷州的许多官员,对雷州学宫、书院的建设很重视。雷州文教事业的兴盛,也有寇准、苏轼、苏辙等“雷州十贤”的一份功劳。例如寇准被贬到雷州后,向当地群众传授知识,倡导文教。十贤中有的只是经过雷州,看似没带来什么,其实潜在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雷州人为他们立祠,以他们为师,受他们诗文、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宋至清末,雷州市就出有进士22名,举人227名。陈昌齐就是其中的俊彦。据宋锐《擎雷集》载: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的儿子王引之,年少积学,颇为自负。王念孙怕他因骄傲而贻误未来,有意叫他拜见陈昌齐。他跑了十几趟后,心悦诚服地对父亲说:“天下没有人能像陈昌齐先生那样学问渊博啊!”这话虽说得未免太绝对,但陈昌齐确实在文学、史学、音韵、训诂、政法、赋税、天文、地理、书法等方面有高深造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