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名楹联、对子、联语等等。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民俗特有的一个门类。相传它始于五代,宋后继续推广。但近来有些人从地方志发现了几副出现于唐咸通、乾符、乾宋年间的对联,从而否定了对联始于五代之说,确认为对联始于唐代。它经历10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明太祖朱元璋极力提倡作对联((包括春联和其他楹联)后广泛流行于祖国各个地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见乐道。 雷州半岛也和其他地区一样早已传入对联。题写对联早已在当地蔚然成风,成为一种习俗。从富家到穷家,从喜事到丧事,从庆吊到一般应酬,以至祠庙寺院、书院亭台等等,事事处处无不用上对联。然而,它究竟出现于何时呢?据地方志载,宋代有十贤——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王岩叟、任伯雨等相继被谪来雷州(或经过),而那时代三雷也已出过八名进士,理应有对联出现。但本地的名胜古迹都没有他们留下的联语,而在唐代建立的雷祖祠(五代后梁时迁址),也没有明代以前的题联。也许在宋元二代出现的楹联没有流传下来,或有流传而不知其作者的姓名吧。据现存的史料看,当地有署名的对联始于明朝,至清代增加数倍。这样看来,雷地即使在宋元已出现对联,也未形成风俗;只是经过明初提倡对联,才逐渐形成题联习俗。那么,下面就从确知有明代题联之处(雷祖祠)开始援例,分类列举一些佳联(并在选择地附以注释),借以展现这种蔚为文化奇观的习俗之具体内容: 祠庙联 1.雷祖祠。雷祖,即陈文玉,生于陈,唐贞观五年膺荐辟为雷州刺史。此祠(原称为庙)始建于唐,迁址于五代,宋祥符间知雷州吴千仞作记。现存有明清两代二十多位名人的题联。最早的雷州人的联是明嘉靖间海康进士莫天赐所题的。此联和一副不知其作者的门联,并录于下: 碧卵青石,似刚似柔,莫非刚柔合德; 朔望常劳君子驾; 2.十贤祠。此祠原名十贤堂,文天祥作记。有清李绍绎撰的门联;另有现刻于浚元书院(原寇公祠;与十贤祠相邻)大门的清宗圣坦撰的楹联,也是为“十贤堂”写的。联曰: 千里湖山千里月; 缅天水十贤,合食同堂,共荐黄蕉丹荔; 3.陈御史祠。陈御史,名贞豫,遂溪县陈村人,明永乐间进士,任北京监察御史,都察院交耻道巡按御史。清乾隆间,遂溪知县在县城筹建此祠,后于同治癸亥年重修;在“文革”期间已被拆毁。其门联如下: 大明物望真台谏; 4.垂万公祠。垂万是洪泮洙的别号,他是遂溪县芦山村人,(此村于解放后划入湛江郊区),清初进士、知县,纂修《雷州府志》。此祠在其本村,有门联与堂阁联,并录于下面: 皇恩承北闽; 雁塔题名,声振雷阳光百代; 5.清端公祠。清端,陈琅的谥号,他是海康县南田村人,康熙间进士,任福建巡抚,署理闽浙总督等职、追赠礼部尚书;雍正年间诏入京师贤良祠。清端公祠在雷城内。兹录其门联和陈昌齐的题联于下: 圣帝恩波深士露; 秩祀重贤祠,砺带山河光俎豆; 6.伏波庙。祀前汉路博德、后汉马援二伏波将军。《海康县志》曰:“北宋已有庙在,江汉之世当已始建”。苏轼、李纲、袁潭各有记。现录其门联及内进一副楹联于后: 东西辅汉勋名著; 赤胆平蛮,粤海山河从此靖; 徐闻原亦有伏波庙,其门联为清末民初谭昌朝所撰,联曰: 伏敌征奸,当年扫净黎氛,前后两汉之戎行,曾经此地; 7.天后宫。此指雷城夏江天后宫。建于明初,万历十五年检讨邓宗龄作记。现录其正殿楹联与大门联于后: 海国春晖,赤子共欢歌盛世; 闽海恩波流粤土; 8.遂溪城隍庙。明洪武二年建,清代数次重修,清未邑人陈乔森为之题联如下: 那些差役都是鬼; 9.天宁寺。创于唐大历五年。苏轼曾寓此,为其题“万山第一”四大字。主要楹联有清郡人陈昌齐题的大门联和陈振桂题的楹联。现录此二联于后: 似无奇观,苏学士也经评许; 名山不断名贤至; 10.楞严寺。寺在湖光岩,遂溪人琮师开始在此设寺,地方志称为“湖光岩寺”用“楞严寺”为名,未知始于何时,但知清代陈兰彬(吴川进士)曾题写此寺名匾额,并撰书门联。兹录此联及内进一副楹联于下: 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 湖水印波心,空空色相; 学府联 1.雷阳书院。明崇祯九年建,清雍正间移建,乾隆间增广旧制。陈乔森为山长(掌教)时,曾为之撰书楹联: 士气云蒸,伫听雷声从地起; 2.雷州中学堂。光绪二十七雷阳书院改为雷州中学堂,陈乔森还留任为总教飞,他为学堂撰一联如下: 雷厉风行,春夏秋冬官,有猷有为,都非异学; 3.遂溪遂良书院。此书院在原址时曾改名,遂废;乾隆年间易地重建。邑人陈乔森为之题联如下: 千秋盛业,直破天荒,看椹水豪山,是如何气象; 亭榭联 1.西湖苏公亭。此湖原名罗湖,因苏轼、苏辙兄弟曾在此泛舟,故后人改称为西湖,并建亭纪念之,历来有很多名人为此亭题联,现选录查延赓、陈昌齐、冯凌云等所题的三副依次列于下面: 万里宦游来海国; 听风响涛声,助我文澜壮阔; 弟兄集散天南北; 2.遂溪还砚亭。苏轼曾赠一砚于双村陈梦英。此砚世代传下来,于是民国时期失窃,后由买得者送还,村人为此筑还砚亭留念。并题联曰: 还砚永存坡老墨; 3.雷城北百丈桥茶亭。陈乔森题联如下: 行走良劳歇歇才去; 4.徐闻王公去思亭。清末徐闻知县王辅之为官廉正,于民国二年离任。去时人民夹道欢送,去后建亭纪念(亭设在伏波庙内)。亭上有拨元谭晶朝的题联和不知其作者的一联,兹并列之于下: 去后政声万古,长流杏磊; 去我一邦遗德泽; 5.徐闻冤冢前茶亭。清末民初土匪猖獗,杀人无数。民国二十三年匪患平息后,由县城崇善堂收拾被害者共有几十牛车的骨头一起埋葬,总名为冤冢;并在冢前的大路旁设一茶亭,供行人休憩及凭吊冤魂。谭昌朝在亭内题上一副楹联,联曰: 茶余想乱世惨民,一片荒丘埋白骨; 戏台联 民间演戏,不论演雷歌、粤剧、木偶戏都在其台前两旁柱上张贴对联。现择录数副于后: 寓褒贬别善恶; 顷刻间千年事业; 聊将旧事为新事; 乍看犹如真面目; 似我非我我似非我; 金声闻十月; 喜庆联 此类联包括新春、新婚和新居等联,现依次分别举例如下: 1.春联。不论城乡,家家户户普遍使用,在大门、神龛、厅堂、店铺皆张贴之。如: 春深松柏当庭秀; 五风十雨升平世; 香烟篆出平安字; 日月两轮天地眼; 文如董贾方醇茂; 五湖寄迹陶公业; 晋代士夫多翰墨; 天地为炉铸,出几多贤圣; 2.婚联。迎亲心贴门联,所见甚多,现只选录二副: 易曰乾坤定矣; 惟有香牛迎淑女; 3.新居联。进入新居必贴门联,现择录二副如下: 吉日安居迎百福; 龙吐九珠来福宅; 4.讽刺联。喜庆联本来要写吉利的话,不论新春、新婚、新居的用联都是如此。但代写春联也出现过不说“好”话反而说“坏”话的。如某大财主家的家庭教师某贡生,因对某东家的所作所为不满,而给他写了一副似“好”而实“坏”的春联,他被瞒过而照用了。后请来另一位贡生,他还指着这副对联称赞写得好。殊不知经过这位新教师的解释,才了解是咒骂之语,立即把它撕了下来。还有一穷书生给一个没文化的地主写其“升平”门头字的春联,直书其刻薄成家的事,但未听说曾贴出否。现根据古来有“讽刺诗”,称这些称为“讽刺联”。这两副联均列于下: 入门尽是乾坤象; 升头权衡,大入小出; 丧挽联 此类包括居丧之家的门联和戚友送的挽联。现分别举例于下: 1.丧联。丧家大都贴黄纸门联,现举两对联语如下: 守制不知红日上; 山中常有千年树; 2.挽联。多用于名人或富人之家,现只举一个例子:陈乔森逝世时,其北京好友杨守敬撰书挽联百副寄到雷州让陈的戚友严用(由买者落款,卖得钱作为丧费),皆售完。杨守敬送的一副,挽联刻石立于墓碑之旁。其文曰: 五百年名世挺生,君故不死; 题赠联 对联亦用于一般应酬。一些名我每每题写楹联赠于友人。这类联多裱好而悬于厅堂。现只举二例如下: 1.洪泮洙赠陈翳联: 岁月相催前辈老; 2.陈乔森赠许振讳联: 名士风流壮士胆; 租界对联 广州湾被法国殖民者统治了四、五十年,但改变不了本地的风俗习惯,它与三雷各地一样,照旧棹使用楹联,现举数例于下: 1.大中大酒店门联: 大问题讲食讲住; 我爱邻居邻爱我; 2.鸡岭岐女墓联: 玉陨岂无因,断却芳魂,试问何人惜玉; 3.法国殖民者墓联: 江山信美谁家土; 解放后的对联及其近年的概况 上面所叙的题联习俗和楹联举例都是旧社会的(一些近年重修的祠庙仍然用其旧时的联语)。下面略举一些解放后的对联及其近年来的概况。 解放后的对联。解放后,题联习俗还继续保持着,这主要在于喜联方面,现举些较好的为例子: 1.春联 大喜翻身同作主; 东风永畅群生乐; 三春喜气盈寰宇; 承包果结千家富; 2.新婚联 同心竞作红旗手; 并肩共走长征路; 3.新居联 进宅同歌新政策; 新时期新居始建; 近年来的题联概况。以上说过,解放后继续保持题联习俗主要在于喜联方面,至于其他各种用联,在近十年中才逐渐恢复过来。雷地三县的民间联社与全国各地一样纷纷兴起,文化机关也屡屡举办各种对联比赛,对楹联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近几年全国和各省楹联学会相继成立,使其发展速度更加快了,已可看到许多机关、学校等单位在喜庆日子挂上楹联,有些广场、公园还塑上固定的门联。并见到许多书法家题写楹联(赠送或出售),也有一些人使用寿联和挽联。这些新楹联当然有不少佳作,但暂未能选录。由此看来,雷州地区源远流长的题写对联的传统习俗,将永远流传下去并继续发扬光大;其楹联花苑将常开放着鲜艳的万紫千红的花朵,而直至千秋万代。 作者:佚名 原载:广东文化网 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