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历史人物——第9辑

 guiyanggao 2011-11-27

袁锦道,(1739-1816年)贵州习水人。从小苦读诗书,不热衷功名,一心兴办实业,繁荣乡梓。共办厂48家,包括铜厂、锅厂、纸厂、碗厂、和钱币厂。基本包括了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所需日用品,本地消化不了的再运销外埠。他又修建宜于运输的石板道,联通各作坊,开筑通往矿山、林场及江津水陆码头的道路。计修道路300公里。这些石板路,200年来,仍是当地百姓往来的通衢。袁锦道办厂筑路,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与发展。习水县望乡台石窟,至今留有袁锦道祠,于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以溶,(1739-1824年),字巨川,号龙泉,又号苍岩,清朝贵州黔西人。潘润民的后裔,潘晓之子。府学生,庠试于乡而不举。因家累教授乡邻,先后成就奚翅数百人。其立德以思敬为主,其立言以博学详说为先,其立行以孝友慈恭为要。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诏举孝廉,方正州牧过公亲诣其门,欲以公应选,时公以八旬矣!益无意闻达,力辞不就,一生"安贫乐道"。数十年潜心治学,望重一方,对乡土民情感触极深,写下了不少富于生活情趣的诗篇。"黔中潘氏及贵州第一世家"。有《潘氏八世诗集》他是潘氏八世诗人之一员。

王履升,字卓如,号霏岚,飞澜,别号夷白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早慧,出应童子试,为第一。但后来累试不第。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7年)出游四川,访成都浣花溪,去眉山凭吊过苏洵父子故居,登剑阁,下瞿塘,诗文大进。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崇士锦来任贵筑知县,邀聘于县署。一生未入仕,以贡生终老。工草、隶、小篆、行书诸体书法,咸有逸气,而以行书最精。贵阳人得其片纸皆珍藏。原贵阳黔灵山宏福寺正经法堂内有其行书楹联:"筇杖古松流水外,蒲团修竹渚风间。"惜毁于十年动乱中。解放前贵阳一些人家所挂门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是据其手迹翻刻而成。贵州省博物馆亦藏有其墨迹行书,大字《苏诗》轴和节录《苕溪渔隐丛话》册两件。他还是清代贵阳有名的诗人,著有《夷白山人诗集》二卷、《黔南杂咏》一卷,均已失传。《贵阳府志·文征》仅录其诗六首。

刘启秀,字怀芳,贵州都匀人。清朝乾隆廿四年(公元1759年)举人,八年(公元1763年)进士。历任河北灵寿、新乐、玉田知县。擅长诗词,著有《养园诗抄》二卷,为黔诗之优秀作品。曾至南京随园,与著名诗人袁枚唱和。有《过随园看杏花》、《随园梅下观灯》、《留别随园主人》等诗,载袁枚《续同人集》中。

余上泗,字凫山,清朝贵州镇宁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举人。只任过黎平、黔西学正。但才华横溢,为世所重,其所著《蛮峒竹枝洞》一百首,数百年来不断被学子称引,而其《义犬传》法贴,精严雄劲,颜、鲁公笔意特浓。

周奎,(1741-1822),字照域,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十四岁时父去世,家剧贫,茅屋不蔽风雨,祖父八十余岁,他下面还有两妹一弟,奎常背着弟妹劳动,以减轻母亲负担,休息时才取出书来读。七年中,接连丧父、祖父和母亲。后补县学生,中举人,教授于乡。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授开泰县教谕,又署麻哈州训导。廿一年(公元1816年)以老去职。著有《立命篇》、《励学篇》、《来西录》、《麟山记》、《仙人洞记》、《家训》等,训家尤严,子孙多有出息。

刘清,(1742-1827),字天一,号朗渠,又号松斋,贵州广顺(今长顺县)人。他屡试不售,连举人资格也没有,进到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才得到了一个拔贡。30岁时在四库馆当誊录。由于工作勤奋,42岁时才补上冕宁县丞,从此步入仕途,青云直上。始为文官而能武,晚为武将而能文。与贵州的李世杰、杨芳被誉为"黔中三奇男"。历任南充知县、广元知县。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得赏知府衔,四年(公元1799年)加道员衔,六年(公元1801年)授建昌道,八年(公元1803年)升四川按察使,十三年(公元1808年)任山西按察使,十七年(公元1812年)任山东盐运使,廿一年(公元1816年)任山东登州镇总兵,廿五年(公元1820年)任曹州镇总兵。任登州总兵时,见蓬莱阁年久失修,已是危楼不登,摇摇欲坠,他便广集贤能,重修蓬莱阁,造福于民。再加上重视防务,很受后人崇敬,撰文刻碑记其功德。称他为"海内外伟人"。但是,他后来参加过镇压白莲教的起义,也因此而感受到了腐朽王朝"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重形势,他把这场战争看成"恶梦",知道自己不可能创造"奇迹"来酬"君恩"了,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告老还乡。

犹法贤,字必鲁,号酉樵,贵州瓮安人。清乾隆二十七(公元1762年)中进士副榜,旋充镶黄旗教习。后任镇远县学训导、镇远府学教授,治学严谨,以诗文、品行名世。与傅玉书开创贵州乾隆年间古文之风,人称贵州高原上的两大诗宗。著有《酉樵房山诗文集》六卷,《黔史》四卷,《乾隆镇远府志》廿八卷。

任璇,(约1745-?)字次枢,号龙溪,别号问花居士,清朝贵州普安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少负才情,抱着"经世致用"的理想,热衷于科举功名。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举人。曾任广东永安知县,有建官仓纳米,免除农民折收银两之苦,又灾年开仓赈济,使一县饥民赖以存活等政绩。一任后回里,以塾师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创作了戏曲《梅花缘》。其他著作还有《五经经解》、《排律指南》、《凤梧轩诗集》等,多散佚。

简贵发,字育万,一字春田,贵州大定(今大方县)人。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以拔贡中副榜。历任海州州判、沐阳知县、海州知府。通经史、喜吟咏,而以工书闻名于时。

李琼英,字花影,号他山,清朝贵州南笼(今安龙县)人。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拔贡,后累试不利,遂绝意功名,专攻性理之学,尤精许慎《说文解字》。曾以永从县训导监贵山书院。诗文俱佳,书法尤胜。力追二王,间习米芾,奇古宕逸,别具一格。年七十余卒,以铜仁府教授终,著有《旨远集》。

李琼林,字西圃,清朝贵州南笼(今安龙县)人。清乾隆中期举人。曾官邹平知县。善诗文,工楷隶。书学功力甚深,汉唐碑贴,无不搜求临摹。

朱射斗,(?-1800),字文光,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幼读书,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入伍,从征缅甸,大小金川,屡立战功。历任川北、平远协把总,贵州新添营千总,荔波营守备,湖北施南协都司,襄阳镇右营游击,广西宾州营参将,贵州平远协副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升湖南镇旱镇总兵、云南普洱镇总兵。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随征郭尔喀,补受福建福宁镇总兵。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赴川北征剿,任川北镇总兵,忠通可恃,屡立战功。五年(公元1800年)阵亡。晋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依提督例赐恤,谥勇烈,入祀昭忠祠。

唐全,字缄之,清朝贵州遵义人。他是唐惟安之子,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大挑任黔西学正,后任山西屯留县知县。卒于官任。长于诗书,喜好琴棋。诗风恬淡,书擅隶、楷,隶学《曹全》,而楷宗二王,清劲遒媚。平生宝爱二物,坐卧不离左右:一为祖传狄梁公琴,一为朱熹《自书四绝名》墨迹。其兴趣所在,可想而知。

蔡兆瑞,字紫泉,清朝贵州独山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贡生,擅长诗文绘画。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独山州志》,曾聘蔡兆瑞为之绘图。其中除地图片,还绘有《独山十二景图》,即重写实,又富神韵。不仅精于小品,还擅长写巨幅山水。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川人李天英曾写一首长诗《山水障歌》,将蔡兆瑞的巨幅山水画描绘得十分传神。

付玉书,(1749-?),字素余,号竹庄,清朝贵州瓮安县人。贵州著名诗人。生于学者之家,由于家风熏陶,走上了钻研学问道路。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举人。一生坎坷,先后六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48岁时才得选为江西安福知县,两年罢归。后在黄平星山书院、龙渊书院、镇远潕阳书院、贵阳正习书院主讲,把一生献给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搜集乡邦文选编成《黔风录》24卷,是贵州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为贵州文化的大功臣之一。他工诗文,善作曲,著作宏富,称盛一时,著有《竹庄诗文集》40卷,显示了他的实力和造诣。著有《鸳鸯镜传奇》,是清代贵州仅有的两部传奇之一。开拓了贵州戏曲创作之先河。还有《桑梓述闻》10卷,记载了瓮安县各方面史料。还有《读书拾遗》,也广为流传。

黎安理,(1751-1819),字履泰,号静圊,晚年自号非非子,清朝贵州遵义县人。青少年时生活艰苦,好学不倦。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举人。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以大挑二等为永从县(今贵州从江县)训导,十八年(公元1813年)选授山东省长山县(今邹平县)知县。为官清正,政声甚佳,后因病去职,前往浙江桐乡县其子黎恂任所观政,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返回故里。一生多以团馆授徒为业,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家教甚严,课子有方,子黎恂、黎恺、黎兆勋,外孙郑珍等均得其教诲,成为黔中文坛佼佼者,开创了遵义沙滩文化。著有《锄经堂诗文集》。

倪本毅,字复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举人,初任开州训导,后升浙江乐清知县。善诗"规摹大苏,长于古体",《黔诗纪略续编》录其诗30首,《续编》传证者陈田评倪本毅为"五开诗人之豪"。著有《借春园慧余集》八卷,续集一卷。

张霪,(1752-1827),字慈溪,自号苍霖,贵州定番(今惠水)人。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举人。官镇远教授,以善教闻名,著有《乐圣录》、《自有录》、《日知杂识》、《潕邸丛言》、《勤朴堂文稿》、《鸿雪偶吟》等。

徐如澍,(1752-1833),字洵南,号雨凡、春帆、静然,清朝贵州铜仁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举人,四十年(公元1775年)进士。初任武英殿四库馆分校,编修。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三通馆纂修。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又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沂州府知府、河南、广东道员。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任会试同考官,再任京畿、户科、工科给事中,内阁侍读学士,实录馆总校,顺天府府承兼提督学政,鸿胪寺卿,通政使司副使等职。十五年(公元1810年)回籍,受聘主讲贵阳贵山书院。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病逝。喜作诗歌、工书画,著《宝砚山房诗集》二十卷、《文集》十卷、《随笔杂记》二卷及《续修铜仁府志》若干卷,遗墨尚存数十种。

徐如洙,字乐源,号补州,东麓居士,书香书屋主人,贵州铜仁人。他系徐如澍之弟。乾隆年间监生。早年随父兄居四川、江苏、闽海、北京等地。屡试不售,晚年居家课读子弟。善诗文,工书法,著有《东麓山房诗集》四卷,文集一卷。书法以米芾为宗,挺劲潇洒。

翟翔时,(1754-1810),字审庵,号悦山,清朝贵州毕节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与何泌同中举人。后四应礼部试皆未中。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选为贵阳训导,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为贵山书院院监。时同年举人何泌为山长,两人相交甚深,当时贵阳人为诗鲜知声病,翔时为之指数,精诗律都始多,后来贵阳人能诗都咸称"悦山先生教"云。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选普安学正,仍监贵山书院。十一年(公元1806年)升贵阳府教授,因母亲去世,未就任。后掌贵山书院,并出任主讲席。十五年(公元1810年)去世。享年56岁。门人祀之阳明祠中。

李凤翧,(约1754-1835),字丹吾,瀛子,号半山峰人,清朝贵州遵义县人。性聪颖,为人风流倜傥。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举人,后多次到礼部求职不成,遂绝意进取,以诗书自如。他着力于诗词古文创作,后又潜心研究程朱理学,造诣颇深。著有《六书启蒙》、《觉轩杂著》、《读史论》、《苗尔雅》、《读杜心解》、《戊已编》、《觉轩间拟》等著作。

陈淑秀,(1754-1783),女,字昭阳,一字玉芳,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人。她是清朝直隶兵备道陈法之第四女,工科给事中陈庆升之妹、贵阳诸生周承元之妻。善诗,著有《玉芳亭诗集》。现只存《月季花》等十余篇,收在《国朝闺阁诗抄》道光二十四年版中。《拟古送春曲》收在《黔诗纪略后编》中。

赵世万,字鹤年,清朝贵州黎平人。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举人。官和平县知县。其《踏雪》诗以雪中梅梢作喻,可见其岁寒中坚贞自守的品格:"呼童载酒出东郊,碎玉声中诗慢敲。行到溪边才小立,断峰回处见梅梢"。

何泌,(?-1808),字邺夫,一字素园,清朝贵州开州(今开阳县)人。永州知府何德新之子。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与翟翔时同中举人。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史致光榜进士。改庶吉士,官编修。后回贵阳主讲贵山书院,时翟翔时为监院,两人咸以躬行关践教人。博览文史,工诗文,又得当时贵筑知县钱塘人王湛恩极力支持,于是教法修明,学校整饬,士行蒸蒸日上,文学科名亦日盛,贵阳人士遂冠于西南。嘉庆十三年去世,门人祀之阳明祠。

王道行,(1758-1822),字兴庵,号竹村,清朝贵州印江人。书画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进士。发陕西州判补长安县丞,后任永寿知县,泾阳知县。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居母忧回籍。旋补广东归善、徐闻、新会等地知县。精于书法,自成一体,老而弥工。在京师时,曾因善书法而得保荐内阁中书,因与成亲王书体近似,得以成为成亲王的捉刀人。在陕西留有石刻多种。印江县城西中寨口的八角七层文昌阁,有其所书"江城砥柱"石匾。又善画,尤长画梅,工中带写,笔墨酣畅,画上多题自作诗,很有书卷气。有墨笔写意梅花图轴,梅图奇特,梅枝倒折,形成一环状,环中题字潇洒自然,疏密有致,使书法与绘画之美交融,浑然有致,使书法与绘画之美交融,浑然难分,而题句亦有深意:"占尽春魁柳未芽,一庭疏影雪横斜。重地身份缘何事?只为能开冷处花。"著作有《政学草稿》、《政余诗钞》、《存桂山房诗钞》等刻本传世。

莫与俦,(1763-1841),字犹人,一字寿民、号杰夫,清朝贵州独山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西南巨儒"莫友芝之父。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次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遂出任四川盐源县知县,政绩甚佳,深得民心。后因父去世,回籍守孝,在家乡设馆教授生徒,历时十四年。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出任遵义府学教授。开贵州汉学之先河,擅长孝据学,对贵州历史地理很有研究,培养了大批有用之人材,逝世后入祀遵义名宦祠。著有《都匀南齐以上地理考》、《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诗文杂稿》等。其子莫友芝为其辑遗稿刻为《贞定先生遗集》。

陈怀仁,字含元,号心斋,晚号识箴居士,清朝贵州遵义县人。少时谭闻斋、徐立亭游学,言行十分规矩,读书必求能背,就是《康熙字典》及小说也不例外。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举人,选授四川酉阳州州同,关心百姓疾苦,在龙潭镇署任上历时十年死去,死时六十八岁。著有《心斋诗文集》、《心斋随笔》。没有传下来,《播雅》录其诗134首。诗风格淳朴,富于表露社会阅历。

高廷瑶,(?-1830),字青书,又字雪庐,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举人。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贵州广顺州青苗造反,高随同官军前去镇压,因"有功",赏六品顶戴,并以大挑一等通判用。七年(公元1802年),选授安徽庐州通判,调凤阳通判,升凤阳同知、平乐知府。后调广东肇庆、广州府,署肇罗道。为官办事认真,判案公正,平反不少冤案,政声颇著。所到之处,吏畏民怀,被誉为"嘉、道间循吏冠。"后破格升广州知府。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辞官返里。任官期间,虽政绩很多,但他却有自知之明。他说:"办事谁能无过,然决不可讳过;如有误即为更正,自不致别生枝节;倘饰这文非,使人民含冤终身莫白,自问此心何呼?"在封建时代,这种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唐源准,(1767-1820),字以平,号直圊,清朝贵州遵义县人。唐树义之父。唐源准六岁学毛诗,九岁为文章,十六岁补博士弟子员,二十七岁食饩上庠。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十三年(公元1808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广东,历署英德、清远知县,钦州知州,廉州海防清军府。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特授阳山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逝于阳山任上,享年五十四岁。

韦朝元,(1768-1797),又名韦德明,小名阿成,号七绺须,清朝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人。布依族。出身贫苦,对地主阶级恨之入骨。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正月,他与徒弟王抱良、王抱羊、李阿六等密谋武装起义。后与王阿从(女)合作,共举义旗,王阿从为首领,称"皇仙娘娘",称韦朝元为天王玉帝仙官,王抱良为丞相,号王大公,李阿六为总兵元帅,桑鸿升为主谋军师,以洞洒寨为京师,当丈寨为仙城,选后攻克册亨、永丰、捧鲊、罗斛、归化、广顺等地。南笼府知府曹廷奎触楹而死,贵阳旦夕可拔,势力占贵州省一半。清廷调大军三路围攻,激战半年,九月洞洒寨破、韦朝元、王阿从、桑鸿升被俘,牺牲于北京。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布依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杨芳,(1770-1846),字诚村,苗族,清朝贵州松桃人。行伍出身,得杨遇春赏识,荐为将校,曾参加镇压川楚等省白莲教起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参加平息张格尔在新疆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生擒张格尔,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大功于国家,被晋封为太子太傅、果勇侯,并在京都紫光阁为之绘像,道光皇帝还在其画像旁题词,誉之为"黔省之英"。他因军功累累擢升,历任两广督标参将,广西副将,宁陕镇总兵、广东右翼总兵,西安、河北、汉中等镇总兵,甘肃、直隶、湖南、四川、广西等省提督。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邓廷祯坚决抗英,继任钦差大臣琦善却畏敌投降,干尽丧权辱国的勾当。次年正月,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命奕山为靖逆将军,命杨芳和隆文为参赞大臣。英军闻讯,先发制人,攻占虎门等炮台,英舰开进广州内河。琦善与英文草签了赔款一千二百万两和割让尖沙咀等地《戢兵条款》。3月5日,杨芳率数千湖南兵先期到达广州,不同意赔款割地,至使《戢兵条款》未能盖上公印而无效。他积极筹划抗英战事,并亲自督战,击沉敌舰两艘,炸死英兵二百余人,迫使英方乞请停战通商。当时因炮台已失,兵未列齐,武器不足,他和林则徐、怡良等决定,当得到英军退出虎门和不带鸦片入境的书面报证后,接受停战通商。为此,他被"革职留任"的处分。杨芳利用休战之机全面备战。奕山到达广州后,却仓促出战,英军大举进攻广州城。杨芳以七十一岁高龄率官兵登城固守,枪弹啸啸过耳而不顾,坚持指挥战斗。而奕山则吓得面无人色,与英签订了《广州和约》,撤离广州六十里。杨芳痛心疾首,继续留守广州,不慎失马闪挫,重病卧床,获准回湖南提督任所治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告老还乡。杨芳虽戎马五十春秋,亦不怠于文墨,喜诗文书画,著有《平平录》和《征西笔记》。曾书有行书七言联"天墀礼乐"三千字,海国鲲鹏九万风",笔力劲健。贵州省博物馆有杨芳《致鄂山等信札集册》。能画竹,有墨竹图传世,他与李世杰、刘清被誉为"黔中三奇男"

周际华,(1772-1846),字石藩,初名际岐,后更今名,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六年(公元1801年)顾臬榜成进士。授内阁中书,以就近养家请改遵义府教授。历任辉县知县,陕州知州,高淳知县,兴化知县,江都兼署泰州知州。际华为官,关心人民疾苦,每到一处,都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辉县时,率民疏浚河道,劝民植桑种树,毁淫祠,兴义字;在陕州时,修峡石驿道路;在兴化时,为水患,心系亿万生灵之性命,又教民间女子学习纺织,使木棉之利大兴;在泰州时,因江都沿江居民连年遭水灾,又请开义仓,赈济灾民,使人心稳定,次年(公元1842年)英帝国主义侵犯长江时,江都民众一致对外。周氏祖孙三代工诗,文章出众,一生写了大量的诗词,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贵阳花溪的醉人景色,如《古播山村》写道"山村篱落隐斜晖,一径风雨扑面飞。宛转歌声牛背隐,牧童身带绛儿归,江边结舍两三家,近水柴门柳暗遮。忽听哪哑声渐近,老渔沽酒酌林花。"著作有《省心录》、《共城从政录》、《海陵从政录》、《家荫堂诗稿》、《感深知已录》等。

王阿从,(1778-1797),一作王阿崇,即王囊仙,女布依族,清朝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人。农民起义领袖。出身贫苦,幼年父母,深受地主官吏的欺压,因行巫治病,被称为"囊仙"(布依语"仙姑")。南笼农民起义另一领袖韦朝元与之联络,借行医聚众,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在南笼发动反清农民起义,被拥为领袖,称"皇仙娘娘",年号仙大。起义军先后攻克册亨、永丰、奉鮓、罗斛、归化、广顺等,威胁贵阳,势力占贵州省一半。后清廷调大军三路围攻,激战半年,九月,洞洒寨破,王阿从、韦朝元等被俘,牺牲于北京。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布依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胡秉钧,字退思,号理轩,清朝贵州黎平人。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曾任河南扶沟知县,因事降职贵州遵义训导。时莫与俦为遵义教官,胡与莫与俦,莫友芝友善,命其子胡长新从莫友芝执经为弟子,后胡长新亦中进士。

徐培琛,(1779-1858),字资之,号松泉,又号梅花道人,清朝贵州石纤人。幼时家庭困难,从事过小贩生意,但勤奋好学,参加县、府、院初级考试,连考四场,均获第一。后家中连遭不幸。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他的母亲、祖母、父亲、妻子和第二个孩子相继去世,身心倍受摧残。他在绝望中寻求生路,带着三弟和大儿子,一面教书糊口,一面刻苦学习,并在省城贵山书院学习,结业时获第一名,三弟获第九名。他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孝中举人,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与石纤成世瑄,张海澜同科考中进士,被京城名宦誉为"贵州石纤三杰"。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员外郎云南司事、陕西主事、直隶州知州、江西司员外郎兼办八旗现审处、大司农捐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等。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兼办八旗现审处重职时,大刀阔斧地审理了别人不敢审理的数十起案件,打击了贵族及八旗特权。任监察御史时,屡劾权宦,甚至不畏触抗旨意,冒死要求处理皇帝爱妃的父亲,险遭杀身之祸,有"刚直不阿除御史"之称。他与河南刘光三被京都人士誉为"朝阳鸣凤"、"西台元气"。他对家人亦严格要求,他在石纤的家与同科进士张海澜家仅一墙之隔,县城疏浚河道,要拆他们的墙,张家已同意,他家不同意,给他去信,他回信说:"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徐培琛终因直谏冒犯皇帝,遭罢官离京。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他到扬州,受两江总督陶澍之聘,主讲乐仪书院、梅花书院等。在扬州际期间,著作颇丰,可惜散失殆尽。还善书法,长于水墨山水画,贵州省博物馆有他的书法作品,行书宗二王,秀润异常。曾绘《卜宅图》,已散失。同时作《卜宅诗》,可透露其概貌:"数午修竹好为林,更欲青檐傍水滨。携杖寻春过桥去,万山青处一闲人。"

花杰,(1779-1839),字建标,一字晓亭,号茜士,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主事,以大学士朱文正公重其才,荐授编修,升陕西道监察御使。九年(公元1804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二年(公元1807年)充广东乡试正考官,选礼科给事中,十三年(公元1808年)再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七年(公元1812年)选授刑部安徽司郎中,后选刑部浙江司郎中,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三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简放四川重庆知府,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调成都知府,升盐运道,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升授直隶按察使署布政使,十一年(公元1831年)调四川按察使,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会同四川提督杨芳办理越隽边务,升福建布政使,十四年(公元1834年)调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公元1836年),护理巡抚,兼代学政,十七年(公元1837年)调江西布政使,十九年(公元1839年)卒于官。花杰忠直敢谏,有"花老虎"之誉。其弹劾会试总裁戴衢亨徇私舞弊时,不计个人利害,据实奉奏,居然将嘉庆皇帝的亲信大臣戴衢亨参倒。花上朝劾戴那天,道经东华门,路遇戴衢亨,戴问他:"今日花给事有何封事?"花毫不犹豫地回答:"劾公!"戴氏听罢大惊失色。花杰生平长于文学,善诗,著有《宝研斋诗钞》四卷。又工书画,行、楷书有欧、柳风骨,贵州省博物馆有其七言对联,大书尤见功夫,尤喜欢画梅。

张鸿干,(1779-1839),贵州从江人,侗族戏师。家贫,未读过书。幼年爱歌,九岁学琵琶,十五岁能自弹自唱,十八岁成歌手。廿岁走乡串寨传歌。他传歌到黎平时,见侗戏班演侗戏《梅良玉》从此萌发创作侗戏念头,他将侗族叙事歌《金汉》改编为侗戏《金汉列差》,为侗戏创作开了新领域。一百多年来,此剧一进流传至今。

黄燮,字理廷,贵州平坝人。书法家。清朝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工书法,精篆隶,善染翰。工铁笔。

许秀贞,字芝仙,女,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她是贵阳课税大使许廷瑶之女,营额外委胡凤翔之妻。著有《来香山房诗集》。据史料记载,该书系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宝翰楼刊本。前有周际华、花咏春序;袁如凯撰才女诗;胡家玉、罗骁典、吴振棫、陶士霜,周作楫等词十八页;有廷瑶老人及其胞兄许子华跋。并附各女士诗一卷,共十六页。计许廷贞、淑贞、萝贞等,皆秀贞之胞妹。许芳欣、芳晓、芳盈、芳素等,皆秀贞之侄女。陈德庄,复初老人之女。刘起凤,春台太守之女等诸女士诗。此书已无存。

周霖,字雨苍,号时庵,贵州绥阳人。书画家。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举人。能文辞,工书画。

官廷铨,字持平,贵州遵义人。书画家。清朝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举人。工书法,善画山水。

朱凤翔,字振采,一字集庭,清朝贵州黎平人。清嘉庆中(公元1796-1820年)拔贡。以知县分发甘肃,先任渭源知县,后任敦煌知县。是黎平人中唯一远至敦煌任县官的。朱凤翔在甘肃时与武威张介侯(张澍养)为诗交。朱著有《审安堂诗抄》十卷,续抄五卷。《黔诗纪略续编》录其诗五十五首,篇数居黎平诗人之首。黎平人胡子何与遵义人黎柏容编《上里诗系》时,黎柏容提出当另编胡小牙父子、倪俊山,朱振采诗为《四家诗选》。

傅汝怀,字渊伯,一字确园,贵州瓮安人,傅玉书之子。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贡生。主讲贵州黔西万松书院,晚年以贡生选校官。著有《确园诗稿》十余卷。整理其父所辑黔诗,编成《黔风旧闻录》六卷和《鸣盛录》十八卷,并增辑《黔风演》数卷。

傅潢,(?-1837)字星北,号松眉,清朝贵州贵阳人。十三岁学诗,十六年工诗,十九岁补县学生。学政洪亮吉教之以汉学,又从翟翔时学故学行,咸有榘则。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游湖南,历时四年,学益大进。八年(公元1803年)教授于贵定,作《诗义长篇》二十五卷。九年(公元1804年)应乡试本已中举,因用汉注义,黜置副榜。自有连岁客京师,结交当时诸多名士,遍览载籍,作《条泉笔记》。十三年(公元1808年),充国史馆誊录。次年改充八旗教习官。十五年(公元1810年)在顺天中举人,十六年(公元1811年)蒋立镛榜成进士。回籍主讲正习书院八年。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选任直隶博野县知县,逢大水,监赈灾民。继又连任满城、丰润、宛平知县。十一年(公元1831年)任广西兴安知县。继任苍梧知县,时苍梧有冤案,株连数十人,数年不决,他到后,察知无辜,尽放之。十四年(公元1834年)任白色同知,次年充广西同考官,升全州知州。十七年(公元1837年)调西隆州,未上,四月卒于桂林。著有《庭训》四卷,有诗集十六集。

王敦仁,贵州印江县人。书画家。早年从杨芳西征,后官陆川知县。擅书画梅竹。其父王竹松就是擅画墨梅的书画家,他能传其家法。

邱煌,(1784-1858),本名若水,字叔山、又字树山,号暗甫,清朝贵州毕节人。书法家。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授编修。历官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会典馆纂修,会试及乡试考官,湖广、山西、河南、浙江诸道监察御史,湖北粮道等职。解职后移居其子邱瑀松泸同知任所。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卒于泸州。擅长书法,融颜鲁公、杨少师于一炉,字无论大小,皆悬臂为之,笔力劲健,气势开张。著有《府判录存》、
《一渔草堂诗》、《今文质疑》、《保筠堂法贴》等。

金鼎寿,本名永源,字鹤皋,贵州广顺(今长顺)人。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举人,十三年(公元1808年)进士,为长顺县金家四进士之一。历任广西富川县,安徽歙县,怀远县知县,广德知州,著有《性存轩诗草》四卷。

陈清壁,贵州施秉人。画家。曾为监生。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与王孚邦为《黄平州志》作飞云岩等八景图,现存有版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