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温州市“新常规·新设计”精品课例观摩征文集萃

 昵称59614352 2018-09-14

       春光明媚的4月,“新常规·新设计”精品课例展示活动如约而至。我却因各项活动排不出课来以致无法完整聆听。错过如此多的精彩,深觉遗憾,但就下午第一节上课的展示令我深感不虚此行。下面来分述一下我对这课的观感。

   情境创设,

表情达意

     《西风的话》是一首借物抒情的歌曲,在歌词上通过西风、荷花、树叶等等表达儿童渐渐长大,渐渐成熟,虽褪去孩提时的烂漫色彩,却迎来秋天般的成熟韵味。但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这词曲所蕴含的深意却是难以体会和理解的。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呢?
      1. 旋律情境的创设。

       所谓“言之不足则歌之,歌之不足则舞之”。叶老师在课的开头便带领着孩子们静心聆听、随曲而动。孩子们在聆听和律动中,渐渐感触到歌曲那一丝丝淡淡的或忧伤或平和或释然的情感。叶老师并不止步于此,随后引入的秋风的旋律、秋风的变化、秋叶的起伏(旋律线的起伏)带来的身体能量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让情感的体验步步深入,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有了深刻的体验。
       2. 歌词情境的创设。

       作为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情感不能止步于音乐。叶老师自是明白这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叶老师的重心便巧妙地转向了歌词情境的创设。她用“西风想对我们说些什么?”“为什么用我和你?”等问题的引导,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歌曲的实质,准确表达歌曲内涵。

        叶老师的情境创设值得我不断回顾与学习。如果有什么可探讨之处,能否让孩子们更深入感悟本曲的中心乐句“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春去秋来人们得到的多,逝去的也多,抓准理解这句才会令课堂最后结束语“抓住现在的时光……”显得更有意义。

   寄物于情,

声情并茂

        本课教学另一处令我眼前一亮的便是师生手中的枫叶了。真可谓是寄物于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啊!
        1. 枫叶使用之一:教学伊始,孩子们在叶老师的带领下套上枫叶随音舞动,枫叶和歌曲基调完美结合。飘舞的枫叶不但让孩子们走进“秋”的意境,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秋”的旋律。
        2. 枫叶使用之二:在发声训练中,秋叶又一次被合理地利用。叶老师让孩子们对着枫叶吹八拍,训练孩子们的气息。这让我想到“三大体系”培训中姚玉娟老师拿着的改良吸管,这不正是新体系在我们课堂中合理使用的真实写照吗?这一方法既让孩子们在趣味中直观观察到气息的量、气息的动态,锻炼了气息的保持力,更让教师目测到了学生的掌握,以便做对应性辅导。
        3. 枫叶使用之三:在歌曲旋律教学部分,枫叶又化身为“音量感受器”。说是“音量感受器”其实太过于机械了,因为叶老师让孩子们手中的枫叶随旋律线流动,在上行和下行间体验体内能量的变化与起伏,从而引导学生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歌曲的强弱,表达歌曲意境。


        从整体到局部,从旋律到演唱,这三次枫叶的使用确实妙!枫叶令“秋”的意境始终萦绕,从寄情于物到托物抒情,获得声情并茂的歌声便水到渠成。最后,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自编带变化音的低声部是否过难了?如果要呈现二声部,是否可以考虑练声时已经被学生熟悉的旋律,加以枫叶的起伏,岂不更加合理,更加唯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