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艺术的力量促进工业向文化产业转型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8-09-14

2017年11月,首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重庆市合川区重棉四厂旧址举办,悄然点亮了这片沉寂已久的工业遗存,也为合川区乃至重庆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播下了一颗新的种子。我们不妨以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开展为入口,探索艺术对于工业向文化产业发展所能发挥的力量。

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展区

用艺术重现工业厂区的辉煌记忆

世界各地都有靠艺术节、双年展去推动一个城市形象树立的经验。用艺术激活工业区,不仅能推动产业转型,也是对城市形象的提升,甚至会形成国家的文化品牌。艺术和工业、城市、人民有着紧密的关联。工业化转型和国有企业改制之后,许多人离开工作过的厂区,生活境遇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艺术节的开展,用艺术激活这些人的记忆,也为当地吸引到新的投资与发展机遇。

重庆第四棉纺织厂,习称重棉四厂,占地90万平方米,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津沱,曾是重庆市纺织工业局所属的骨干企业,也是东津沱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工厂。重棉四厂主要生产棉、涤、维、腈、麻的纯纺和混纺纱线及坯布,年生产纱9000吨,生产纯棉、涤棉等各种规格、品种的面料4500万米。鼎盛时期的重棉四厂曾拥有7000多名职工,当年的重棉四厂可以看作是一个独成体系、设施完善的小社会,其功能完善的后勤基础设施在合川城区屈指可数。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重棉四厂难以再续当年的辉煌,工厂于2014年9月全面停产,留下了近2.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同样面积不小的生活用房。近年来,重棉四厂将厂房向社会招租,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先后在这里开工,但规模、效益都远不及当年。

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是合川区政府为合川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推出的重要项目。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张小涛作为该艺术节的策展人,在艺术节选址工作中,对重棉四厂这一候选地址情有独钟。重棉四厂厂房是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厂区内既有民国时期的建筑,也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是独具历史风貌的工业遗址。因而,即使因为厂区面积太大需要承担更高的布展难度和资金投入,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主展区还是选在了这里。

张小涛是合川人,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之后在北京798从事艺术工作十多年,后又回到母校教书。如今回到故乡策展艺术节,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也是一种对故乡的重新发现。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主题为“重返”,对于该主题的意义,张小涛解释道:“我曾经做过重庆钢铁厂改造课题的研究,重庆钢铁厂迁出后,在原址进行了江景房的房地产开发,把工业历史完全抹去了,这是十分可惜的,因为这些工业遗存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缩影。之所以把这次艺术节的主题定位‘重返’,意义是重返故乡、重返工业、回看历史。这不仅是一种回归,也是对于艺术节在地性的一种体现,即重新发现当地的特色与发展机遇。”

合川钓鱼城新媒体艺术节不仅让重棉四厂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为合川钓鱼城打造了一张最耀眼的文化名片。合川区政府近年来对重棉四厂的规划从养老区改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契合了这次艺术节的理念。厂区计划开设文创商店,由张小涛的团队负责研发、出售与艺术节主题相关的文创衍生品。如今还有来自北京等地的资金有意投向重棉四厂,加入当地的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合川区政府也大力配合,协调地产等资源,为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办的第二届艺术节提供扶持和保障。在艺术的带动下,重棉四厂的重生之路已然开启。


重棉四厂原职工参观艺术节

多产业融合助力艺术介入工业化转型

目前我国有许多较为成功的工业厂区转型升级的案例。成都攀钢集团在产业转型后,建成了居住区、学校、美术馆以及文创产业基地,成为工业厂区转型的标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发电厂改造,如今每年的文化双年展成为上海国际化的窗口。北京798艺术区则是工业厂区转型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其转型是立体、综合的,有餐饮、文创、会展的配套产业,形成了产业链和可观的产值,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形象,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之一。798如今仍在不断改造,也在面临发展的瓶颈与阵痛。

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创造新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张小涛认为主要有如下四点:第一是保留工业遗存。我国一些工业产区虽然已经停工,但其建筑仍然具有历史价值,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厂区中的巨大标语,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中国对于发展复兴的雄心,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生活记忆。因此,尊重历史遗存,重视工业厂区的在地特点,因地制宜地改造是首要前提。第二是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与保障作用。政府出台相关保障办法,用政策吸纳各个领域的企业和团队,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与补贴,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与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第三是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团体的创造力与能动性。第四是整合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整合资本与人才资源,将工业园区建立成一个多产业链结合的文化航母。

艺术对于工业厂区改造大概可以形容为一把火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让政府、企业、学校、人才与资本都能关注、投入到行业中去。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很大,艺术从业者们也需主动介入各种项目,让艺术的力量去促进产业的发展。艺术对于工业厂区的改造,不是粉饰,而是进行一种切实的观念改造,创立一种新的理念。由工业厂区转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负责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厂长,而是企业家、工程师、导演、艺术家、政府人员等,大家组成一个新的“实验室”,让这个新的系统运转起来,将过去单一的能源消耗产业,转换为绿色的、融合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文化产业。


|本文刊于《文化月刊》杂志2018年8月号|
微信编辑:尧雨 |

AM 新媒体矩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