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遂

 草药君 2022-04-26

别名

猫儿眼、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主田,重泽、苦泽、陵藁,甘藁、鬼丑,陵津,肿手花根,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痢痫,风痰癫痫,痈肿疮毒,症瘕。

用于水肿腹水,留饮胸痛,以及癫痫等症。甘遂为峻下之品,具有攻水逐饮之功,故可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肿等症,常配合牵牛子、大戟、芫花等药同用。由于本品功能能逐饮袪痰,故又能用于痰迷癫痫,可配朱砂应用。
外用于湿热肿毒之症。甘遂研末水调外敷,能消肿破结,故可用于因湿热壅滞而结成的肿毒,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时,并须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

用法用量

内肠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季枯苗后挖掘根部,除去泥土,将根放入竹筐内,置流水河渠内,筐内放些碎瓦块或煤碴,用木棒搅拌,洗净外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生于山沟荒地。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

性状

根,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未去棕红色栓皮者,有明显纵槽纹和少数横长皮孔;除去栓皮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以肥大、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

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方选

1.甘遂汤《圣济总录》

留饮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乃快,虽利心下续结满,此为留饮未除:甘遂(炒令微黄)半两,半夏(汤浸去滑,生姜汁炒干)1两。上为粗末。每服1钱匕,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再入芍药末并人参末1钱匕,蜜半匙头,更煎3两沸,空心、晚食前温服。气虚人减服。

2.甘遂汤《普济方》

破痞除热。主小儿服汤已得大利,温热已解,而滞实不去,心下坚痞满,不可按,按之则啼,内有伏热:甘遂2分,甘草(炙)2分,黄芩4分,大黄4分。以水2升,破鸡子2个,和取白,投水中,搅令沫上,吹去之,纳药煮,合为2服。

​3.甘遂散《杂病源流犀烛》

治癫病:甘遂末3克,用猪心血和匀。将猪心切开,入末于内,用线缚定,湿纸包,煨熟取药,入辰砂末3克和匀,分作4丸。每服1丸,用所煨猪心煎汤化下。如大便下恶物即止。如不效,再服1丸。

4.甘遂散《太平圣惠方》

水气,心腹鼓胀,上气喘息:甘遂半两(煨令微黄),槟榔半两,牛蒡子2分(微炒),商陆1分。上为细散。每服半钱,用猪肾1只,切作4-5片,掺药,用湿纸裹,煻火中煨熟、空心顿服,又微呷酒2-3合。须臾,下利为效。

5.甘遂散 《圣济总录》

三焦气不通,心腹胀,喘促,大小便不利:甘遂(生)半两,牵牛子(半生半炒)1两,续随子(去壳,研)1两,大戟1两,葶苈(纸上炒)1分。上为散。每服半钱匕,空心浓煎灯心汤调下。利下水为效,未减更1服。

6.甘遂散《幼幼新书》

气肿,水肿:甘遂半两,大戟半两,黑牵牛半两,槟榔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木香半两。上为末。每岁1钱,五更初用葱酒调下。不会吃酒用葱汤调下。天明通下黄水来,可依形证调理。

7.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留饮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虽自觉轻快,但心下仍然坚满者:甘遂3克、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药15克、甘草6克(炙),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以蜜100毫升和药汁,煎取200毫升,顿服之。

8.甘遂牵牛子丸《名家方选》

上部郁热诸疾,龋齿者:甘遂、牵牛子、大黄各等分。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白汤送下。

9.荡痰加甘遂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癫狂失心,既滑实,顽痰凝结之甚者:生赭石2两,大黄1两,朴消6钱,清半夏3钱,郁金3钱,甘遂末2钱。甘遂末,调药汤中服。

10.甘遂通结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行气活血,逐水通下。主肠梗阻较重,腹胀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肠腔积液较多者:甘遂末0.6-1g(冲服),桃仁9g,木香9g,生牛膝9g,川朴15g,赤芍15g,大黄10-24g。本方药性峻烈,非体壮邪实者禁用。

文献摘录

1.《证类本草》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音 )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 ,一名陵 ,一名凌泽,一名重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2.《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药性论》云∶味苦。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肿。日华子云∶京西者上。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3.《新修本草》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主田,一名甘 ,一名陵 ,一名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膺伪草耳,非言草石之草也。
〔谨案〕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等。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

4.《中药炮制》

『炮制方法』将原药筛去灰尘,用面粉加水和匀,做成面饼状后,将药包入面饼内放入糠火内煨至外表成焦黑色为度,取出剥去面皮,将药物晒干水份即可。也可用豆腐煮或麦麸炒。这三种制法都是为了降低其毒性。

5.《名医别录》

味甘,大寒,有毒.主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 ,一名陵一名陵泽,一名重泽.生中山.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6.《神农本草经》原文∶甘遂,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一名主田。生川谷。

7.《雷公炮炙论》

凡采得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8.《得配本草》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甘、苦、寒。有毒。入足少阴经气分。直达水结之处,攻决隧道之水。(行十二经,水从谷道而出。)配大黄、阿胶,治血结。配猪苓、泽泻,治转脬。配甘草,治心下留饮。(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泄肾经之湿,治痰饮之本也。)末掺雄猪腰子内,煨熟,日服一片,治洪水肿胀。面裹煨透。妄用大损元气,腹胀而死。

9.《本经逢原》

甘遂色白味苦,先升后降,乃泻水之峻药。《本经》治大腹疝瘕,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等病,取其苦寒迅利疏通十二经,攻坚破结,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仲景大陷胸汤,《金匮》甘草半夏汤用之,但大泻元气,且有毒,不可轻用。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泻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中病则止。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肘后方》治身面浮肿,甘遂末二钱,以雄猪肾一枚分七片入末拌匀,湿纸裹煨令熟,每日服一片,至四五服,当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然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法当辛温补脾实土兼利小便;若误用甘遂、大戟、商陆、牵牛等味,祸不旋踵。而癫痫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管血和药,入心内缚定,湿纸裹煨熟,取药入辰砂末一钱,分四圆,每服一圆,以猪心煎汤下,大便利下恶物为效,未下,更服一圆。凡水肿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汤,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涂肿毒如上法亦得散。又治肥人卒然耳袭,甘遂一枚,绵裹塞耳中,口嚼甘草,耳卒然自通也。

10.《本草易读》

旧面包煨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苦,寒,有毒。入足太阳经。除大腹之肿满,消面目之浮肿,解阴囊之肿坠,敷香港脚之肿核。留饮宿食之滞,症瘕积聚之坚,痰迷癫痫之疾,隔噎痞塞之 。虚人忌之。生中山,二八月采根,今陕西、江东亦有之。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亦有色白者。

11.《本草新编》

甘遂,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胸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只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病,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泄。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可不慎哉!

12.《本草图经》

生中山川谷,今陕西、江东亦有之,或云京西出者最佳,汴沧吴者为次。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又似和皮甘草。二月采根,节切之,阴干,以实重者为胜。又有一种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用之殊恶。生食一升,亦不能下。唐注云∶草甘遂,即蚤休也。蚤休自有条,古方亦单用下水。《短剧》∶疗妊娠小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已服猪苓散不瘥者,以甘遂散下之方。泰山赤皮甘遂二两,捣筛,以白蜜二两,和丸如大豆粒,多觉心下烦,得微下者,日一服之,下后还将猪苓散。不得下,日再服,渐加可至半钱匕,以微下为度,中间将散也。猪苓散见猪苓条中。

13.《本草蒙筌》

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多产京西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状若连珠,使宜瓜蒂。反甘草,恶远志。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立效。食停胃内,有之即驱。水结胸中,非此不解。盖气直透所结之处,专于行水攻决,利从谷道出也。凡用斟酌,切勿妄投。

14.《本草害利》

〔害〕其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阴,亏竭津液。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小便频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者皆不宜用。河间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本也。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乃可一施,不然多致不起,戒之须慎。

〔利〕苦甘寒,泻肾、膀胱及隧道水湿,逐留饮水胀,攻痞结疝瘕。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行,取其相反以立功。凡水胀,以甘遂涂腹绕脐,内服甘草汤,其肿便消。二物相反,而感应如神。

〔修治〕二、八月采根阴干,用东流水浸去黑水,面裹煨熟用,以去其毒,入丸散,捣为末。

15.《本草分经》

苦寒,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治大腹肿满、痞积、痰迷,去水极神,损真极速,面煨用。

16.《本草撮要》

味甘苦寒,入足太阳经。功专疗十二种水。得大黄、阿胶治妇人血结;得大麦面治膜外水气。虚者忌用。面裹煨熟。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也。有治水肿及肿毒,均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服之,其肿立消。

17.《本草便读》

洁净府而有功.入肾通肠.直达水邪所结处.宣经队而无滞.性寒味苦.生成阴毒勿轻投.(甘遂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味苦能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泻水之圣药.肾主水.故入肾经.能去痰者.以痰之本水也.但不可轻用耳.)

●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