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底,广州张女士的淘宝店铺短时间内收到了近 14 条差评,导致店铺被扣 24 分,销量接连下滑。同时,张女士还被多名 ' 买家 ' 要求 ' 退款不退货 ' 且进行补偿,并接到了近 50 个骚扰电话。因未及时向淘宝官网申诉成功,张女士经营近十年的淘宝网店被迫关张。 五日内收到十四条差评 买家要求 ' 退款不退货 ' 并得到 ' 补偿 ' 四月中旬,经营网络鞋店的张女士收到一笔 ' 大单 ',平常月销量十余件的鞋店,竟在五日里连续接到山东、湖北、贵州、北京等地累计十四笔订单,' 大单 ' 让张女士喜出望外。但四天后,淘宝后台程序上,货物纷纷显示已查收,却没有一个买家选择确认收货。 之后几日,陆续有买家联系张女士,声称买到假货,要求退款不退货并予以补偿。张女士解释所售产品仅为参考一些流行理念,并非高仿假货。但这些买家仍然坚持退款要求,被拒绝后给了张女士店铺十四条差评。 事后,大多数买家要求 ' 退款不退货 '。而张女士事后与一买了两双 300 元左右鞋子的买家协商,对方直接张口要钱补偿。张女士提出能把他买鞋子的钱退给他,并让他把鞋子留着。该买家接受了张女士的建议,随后又将此货物放到二手网站,以每双 58 元的价格出售,并继续打电话骚扰张女士,要其重新把自家的鞋子买回去。 记者在张女士提供的聊天记录和淘宝后台运行记录中看到,这些买家下订单时间集中,进行退货沟通语气蛮横,都以买到假货为由,要求退款不退货同时给予金钱补偿,并以差评对张女士进行威胁,无果后,更是在一日内拨打张女士电话五十多次进行骚扰。 遭 ' 恶意差评 ' 未能及时申诉成功 经营十余年店铺关张 尽管张女士及时与淘宝官方进行了沟通,但仍有一单差评没能及时申诉,导致店铺最终被扣 24 分,网店也因口碑下降,销量下滑,于 8 月底结束经营。张女士表示,鞋子都是自己的工厂创新设计的,在线售卖十多年了,销量虽然不大,但口碑不错,没想到一伙 ' 差评师 ' 的恶意打压,就让她的心血付诸东流。 ![]() ![]() 淘宝的投诉规则显示,买家差评投诉后,卖家需在五个工作日内提供聊天记录、截图等证据进行申诉,如不申诉或者无理由拒绝发货,则会被处以限制发布商品权限和扣除 1 分(总分 48)的处理。 给予差评流程较为简单,差评申诉则需要提供较多证明材料。' 我们小卖家本来就是兼职,哪有精力去处理那么多差评!' 一名淘宝卖家向记者如此吐槽。中小规模网店,由于客服人员有限、取证困难等原因,面对短时间内大量差评投诉,往往申诉不及,就算提前发现是差评师不予发货,仍然会被予以处罚。由于店铺口碑评分直接影响销量,这部分中小卖家往往选择 ' 破财消灾 '。 '差评师'已成团队 靠以差评勒索卖家赚钱 其实,张女士的遭遇远非个案,很多淘宝卖家都有被差评师骚扰的经历,差评师甚至已成为一个新兴 ' 网赚 ' 方式,形成了一条差评——勒索——消差评的灰色 ' 产业链 '。 相关资料显示,差评师是由淘宝网催生的网络交易敲诈行为,专门以给网店差评为手段索要网店钱财,往往选择星级较低的中小卖家下手,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团伙。团伙内有负责寻找目标的 ' 猎人 '、听从指令统一行动的 ' 拍手 '、事后与店家 ' 讲数 ' 的 ' 谈判师 ',分工明确,往往以产品质量差、商家售假等为借口给予差评。差评师甚至还承揽 ' 业务 ',帮助无良淘宝卖家打击竞争对手。 记者用 QQ 联系上了一名职业差评师,并在淘宝随机选择了一个月销量为 59 双的意大利风格男鞋和一个月销量为 642 笔的韩式 ' 爆款 ' 女鞋,称希望打压竞争对手。将宝贝链接发给差评师后,对方很快分别给出了前者下架 630 元、封店 850 元,后者降权 630 元、下架 850 元的 ' 报价 ',并承诺 5 天完成。 当记者质疑报价过高时,差评师显得很谨慎,只透露是通过投诉扣分的方式进行操作,表示一分钱一分货,并暗示自己有成熟运营团队:' 我们的服务质量不用担心,就算较大规模网店的差评‘业务’也能接。' 当记者表达 ' 入伙 ' 想法时,差评师称 ' 入会费 500 元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差评师的相关 ' 业务 ' 时,该差评师以 ' 不要人了 ' 为由拒绝了记者的咨询‘业务’和入会请求。 ![]() ' 向淘宝投诉差评师,证据截图交了一大堆,店子还是被以证据不足扣了分,报案警察也不知道该咋立案。' 一名淘宝卖家的日常抱怨多少道出了电商行业中卖家的尴尬。 8 月 31 日,中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首部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表决通过,将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记者查阅了 ' 电商法 ' 相关草案,发现其对当前电商涉及的一些领域并未提及。以恶意差评为例,这种行为在电商法中依然没有详细界定。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董毅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是弱势群体,确实现实中大多数情况还是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制定相关规定。不过,虽然《电子商务法》中未对 ' 恶意差评 ' 进行相关界定,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案例,' 恶意差评 ' 后的敲诈勒索行为遭到了起诉,打击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针对 ' 恶意差评 ' 现象和 ' 差评师 ' 这一群体,董律师认为,' 差评 ' 现在本身已经是一种产业了,这一产业建立在以淘宝为代表电商的商品流通评价机制下。' 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与线下商家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它的评价机制,跟整个店铺的信誉、店铺等级等关联性很大。很多人就利用这一评价机制去牟利。' 再加上很多淘宝的商家产品的质量和相关知识产权包括运营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给这些 ' 差评师 ' 以机会去操作规则。董律师称,很多人已经借 ' 差评 ' 牟取了利益,再加上这个行业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所以虽然 ' 恶意差评 ' 有被电商平台打击,但是和规范的情况还有很多差距。 董律师认为,既然商家是职业经营者,当商家遭受了 ' 恶意差评 ' 等不合理的行为时,首先就要按照正常的申诉渠道去解决问题,包括平台本身的申诉和报警,或者走法律维权的途径。' 既然进了这个行业,你就要维护你的信誉,商家可以选择私下解决或者公开申诉来维护自己的信誉。' 董律师称,据我国《刑法》规定,使用威胁或要挟手段,非法取得他人的财务,就构成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一千元至三千元就可认定为数额较为巨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一万元至三万元就可认定为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恶意差评敲诈勒索罪判刑已有先例 2014 年,杭州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一个违法所得仅有 2900 余元的 12 人差评团伙主犯杨某二年有期徒刑,处罚金 5000 元,团伙其余十一人分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到一年二个月不等,处罚金 2000 元,成为恶意差评获刑的全国首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