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太极拳刘霞米拉 - 中华太极拳学拳是为了健康,健康是人生命的本钱,有了键康就有一切! 现就学拳67字精言奉送拳友们。 读拳书,勤思考,明拳理,知拳观。 身要正,动走圆,心意静,体全松。 常言道: 光学不练,意南通,拳难通,光练不学 '学的是手,眼,身法步,练的是精气神。' 只有学练结合,才能又精又通!
练太极拳求简求精不求多。大道至简,求精贵在求简。世界上最美的,就是简约之美;世界上大凡成功的方法,就是'简单'两字。 要深要精,就得从简开始。
'太极十年不出门'其中练者就是简练、精练这是练'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诀窍之一。究其大成者,不是学的多,而是学的简,然后是学的深,学的精。
据说李经悟大师向杨禹廷前辈学拳一个起势竟练了将近九年之多;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悟的是母拳之简。
简练能促进精练,使习练者有更多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去强化基本功的训练。
24式太极拳并不简单,它内涵包括许多内容,含有拳理,拳法的体现,有内劲的体现,有攻防动作的体现,还有精神气质以及内在的品德体现等等。即便是高手也不可能表现得尽善尽美。 读拳书,首先是选对拳书,重要的是决定读书的质量和学拳的基础。选原创的拳书如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购得三秦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以后又购太极体用全书,吴鑑泉的太极拳、徐致一编著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太极拳学…… 练太极拳人要养成读拳书的兴趣和读书好习惯。
怎么读太极拳书 当今太极拳书、光盘比较普及,一般人受条件限制,求师不易。学拳有一定的困难。就此为自学太极拳者如何读太极拳书,就'陈氏太极图说'一书中《凡例》第五条要求“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在前辈太极大师们非常重视读书,总结出自身的练拳的经验著说拳论、拳经、拳诀、拳解、密诀、要言、功法等精文。这些论著大大丰富了太极传统文化,为后人学习太极拳提供学拳理论依据和健身科学方法。
笔者读太极拳书的体会是初读时是囫囵吞枣式的大致读一遍。就其大义和概念都不懂,更谈不上理解。隔了一段时期之后又拿起书来与练拳的实践的结合对照,这时仍然蒙昧无知,还是门外汉。当读到三、四、五……遍时才开始逐步有点认识。读拳书体会是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和理解。经多次返复研读才识太极拳的阴阳,开合的变化是动则开、静则合行拳是走圆的规律。
读拳书多了,感到脑子开慧充实,並知拳理、拳技知认,腹有太极气自华。
读书多了,可提高记忆力,增强了分折能力,更是提高写作技能,练太极拳与读拳书是缺一不可。
勤思考也是学练太极拳锻炼身体一种好方法。 前辈拳家总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君来,骨肉臣'是古人比喻词句。'君'是指练拳人的头脑,骨肉是指人体四肢及全身的运动而使全身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肉到骨、从血到气就是全身的每个细胞,无不在运功,在加上细胞活力液的滋养可以很好的提升细胞的活力,来提升人体生命能量。
人体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人体各部位指挥练拳者规范技术要进行的一种神往支配活动下,而产生的布满周身的神经纤维及神经末捎,对练者体内气血贯注的感应。
思考也可以理解拳家们常说的'悟性'。“悟'在字典中解:理解、觉醒明白。悟性是对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
古人说:“学而知之',是学在先而后知,是在学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有知的结果。在文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灵感',对它的解释是'知识积累,和对事物感受的激烈碰撞迸发的火花'即是'悟'。悟在勤练、勤看、勤思、勤问。
笔者在练拳方法,是如何在练中用脑思考指挥形身运动。比如练拳中用腰的方法。如手挥琵琶(接左搂膝拗步)定势是送腰进身,后脚跟进,重心移于左脚,拉腰坐身,右脚实。用腰规律:一是松腰活胯、二是送腰进身、三是拉腰坐身、四是以腰带身、五是腰裆下沉。这样常此练下去,即行成练拳的习贯,定会得到用腰练养的门道。拳艺层次会有更大的提高。常练太极拳的人应重在练腰,是练太极拳强身健体根本。使练者精神飽满,腰身挺拨,练者必须遵循前人练拳的规矩,悉心研究拳艺,抓住练拳以腰为中心这个刚用功至勤,而把拳艺练到自身。使练功换童颜达到较高功夫,而不易衰老,益寿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