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车•车马店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9-15

农业社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几辆三套马车,春天往地里送粪,秋天从地里往场面里拉个子(庄稼捆子),冬天拉煤,有时还外出跑运输,总之,一年四季不实闲。

送粪、拉个子都在村里,煤窑距离较远,马车要走三四天甚至五六天,每车能拉3000来斤。

那时的社员,没啥来钱处,大钱靠着年底分红,小钱全凭养几只鸡卖些鸡蛋,灯油煤费买醋倒酱油咸盐糊窗户纸全在里头。多数人家平时做饭烧炕都是牛马羊粪或是柴草,烧煤属于奢侈消费,只是在冬天生火炉子取暖用。

那时的公路都是砂石路面,沿线每隔几十里,就有为拉煤车提供住宿服务的车马店。

车马店一般都设在紧靠公路的地方,一个大院,大门口用白粉子写上“车马大店,住宿方便”的大字,过往车辆一目了然。院子里沿着院墙都是一个个牲口棚圈,中央区域可以停放车辆。阳面是供车倌们休息住宿的一个长长的大房子,进门是锅灶,再往里就是对头两盘可以住几十个人的通头大炕,炕上没有席子,总是烧的热乎乎的,两炕中间是一条一米来宽的过道。

每到冬天,从下午开始直到晚上,住店的车辆伴随着车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院里总是停满了南来北往车辆,车倌们卸了车,马拴棚圈人住店。

一进店门,车倌们把铺盖卷往炕上一扔,顺手把面口袋扔给大师傅(当地对店里做饭人的称呼)们,粗喉咙大嗓门地和她们打着招呼。这些大师傅大多是脾气好为人活套的女人们,都是村里做饭的高手。说是大师傅,她们做不了高精尖,但对农家饭却得心应手,伺候车倌更是不在话下。

女人们问好吃莜面还是白面数量多少,然后从车倌们的面口袋里称好面,开始和面做饭。白面比较省事,一撮苏打拌在面里,揉巴几下擀成蒸饼即可。莜面费事些,不是窝窝(筒筒)就是鱼鱼(条条),都是女人们手工完成。搓鱼鱼是在案板上,每只手同时搓三四根甚至五根,左右开弓。做窝窝则是用一块光滑的石板,一只手背上背块面,每次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缝切一小块剂子进入手心,手掌按住莜面在石头上向前一推,一个舌状面片现出,随着另一只手的食指轻轻一卷,薄薄的面片就绕成了一个圆筒,然后立放在笼里,那动作娴熟连贯一气呵成。

女人们做着饭,车倌们、跟车的,有的对着油灯抽羊棒(用羊腿骨做成的烟具)烟,有的倒在铺盖上,和女人们打塌嘴(聊天),熟悉的还要夹杂些黄色玩笑,女人们也不计较,边做饭边和着车倌们的话题嘻嘻哈哈,最多骂上一句:枪崩货,快不用灰说啦!

面是车倌们带的,就的凉菜或是烩菜,都是店里提供。劳累一天的车倌们,饥不择食,总是吃的狼吞虎咽,满头大汗。

为图方便,店费都是当天晚上结清,一般说来,每人每晚一元。有时中午只是在店里吃顿饭(俗称:打尖),每人每顿3—5角。

晚上,两盘大炕睡的满满的,打呼噜的、咬牙放屁说梦话的此起彼伏,都是受苦人,没人计较没人发火。吵醒了骂上一句,翻个身又进入梦乡。夜里,车倌或跟车的,每隔一两个钟头就要出去一次,顺便解手顺便从草包里戳上一筐铡好的干草,倒进马槽,那些牲口们,发出嚯嚯嚯的亲昵声,感谢着主人。

冬天给马儿喂干草,相对省事些,到了夏秋天,都是吃青草,每天一卸车,跟车的就牵着马儿,沿着耗绊(田埂)去放马,一般说来,耗绊的草都长得很茂盛,一两个钟头就吃饱了。想想那些马儿也真可怜,白天拉车干活儿晚上吃草,24小时不得休息。有人说,马儿不和人一样,只要站在那里,迷上眼睛一两分钟就能睡一觉,不知是不是真的。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车倌们就起床收拾铺盖,不吃饭不洗脸,穿戴齐整,套好车,就又匆匆上路了。

随着农业社的解体,马车随之消失,车马店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情那景成为人们难忘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