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 生活中有些人更加积极、乐观,充满好奇, 善于发现美好, 他们活得喜悦、感恩,充满创造力,自己的心情好,人际关系好,通常工作也做得不错? 还有一些人,消极、悲观,充满担忧和不确定,有时情绪急躁,有时逃避,亦或者原地打转,止步不前,自己心情不好,也经常殃及身边的人,人际关系不好,通常工作也做不好? 这不仅仅是性格不同,而是大脑结构不同,用来应对外界刺激的默认反应模式不同。 发现美好不是阿Q精神,不是然并卵。 让我们从为了生存而演进出来的战斗-逃跑-僵住的本能反应,到利人利己的智慧选择。 关键词1: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在我们皮球大的脑壳里有1万亿个细胞,800-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 每个神经元平均有10000个突触,与其它神经元相连,这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每时每刻都在高速运作,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生理基础。 在经历各种心理活动时,有的体验如雁过无痕,没有给大脑留下持续的影响。 但是有些强烈的、持久的或不断重复的心理活动,会给神经结构留下持久印记,就像河水反复冲刷出来的河床。 这是因为What fires together, wires together (一起放电的神经元会互相连接),从而使短暂的心理状态变成长期的神经特质。 日复一日,大脑结构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基于体验的神经可塑性。 现代神经科学最重要且实用的发现之一就是神经可塑性——通过主导自己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重塑大脑的放电模式,并重塑大脑结构本身。 这意味着什么? 大脑不是成年之后就“停止发育”的,我们终生都有机会培养、优化自己的大脑。 如何重塑大脑?从重塑自己的体验开始。 就像锻炼身体肌肉一样,我们可以锻炼大脑的“情绪肌肉” 让特定的神经细胞以某种方式相连,建立新的回路,以新的、更有帮助的方式一起工作。 💡 关键词2:大脑的负面偏好(Negativity Bias) 人类和蝙蝠、蜥蜴、老鼠、细菌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35亿年前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 6.5亿年前,海洋里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又过了5000万年,开始发展出感觉器官和运动系统。 人类的神经系统至今已经进化了6亿年。 古代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灵长动物和人类面临生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今依然适用。 在巨大的生存挑战下——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肉食动物的战斗、各种疾病甚至生产的风险,大脑自然演化出一个功能,就是更加容易关注危险和发现问题。 试想一下,当人类的祖先在夜晚围绕篝火而坐的时候,威猛的肉食动物在四周伏击,是那些高度警觉、随时关注身边危险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还是更加放松、谈笑风生的更容易活下来?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验,别人夸你100句你没记住,但有人提出一点意见你记得非常清楚? 现代生活当中,被野兽攻击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我们会把对自己的否定、批评全都当成危险,甚至包括来自我们自己的。 负面偏好有利于生存,但不利于幸福。 它不是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责任。那如何纠正大脑的负面偏好呢? 💡 关键词3:构建自己的幸福回路 因为有了神经可塑性,让纠正负面偏好成为可能,因为心理活动会影响大脑。 现在的你,可能有这三种情况之一: · 不觉得身边有什么美好的事情 ——因为我们总是忙着解决各种问题,注意不到身边那些“美好”的小事,那些只是正常,不需要额外关注,比如一朵花、一片叶、一个温柔的抚触、一个放松的呼吸 · 注意到了,但体会不到,因为我们急忙赶着做下一件事,没时间停留在“没问题”的地方 · 注意到了,也体会到了,但没有形成大脑回路,没有改变大脑结构,因为我们停留的时间太短、重复的次数太少。 无论你是哪种情况,都不需要责怪自己。 这是大脑的本能使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