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 喜欢大秦的人 你我一起做大秦之歌的正真朋友 文 ∣ 大秦铁鹰剑士 作者简介:头条号历史问答达人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61年),巴、蜀俩国交战,俩国实力不相上下,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便都向秦国求援。蜀国的想法是好的,可不曾想到,这一次,自己成了待宰的羔羊。 秦惠王的意思是想当巴国的靠山,但又顾忌到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和旁边正在虎视眈眈的韩国,所以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秦惠王便征求将军司马错(司马迁祖先)和国相张仪的意见。 文臣张仪的看法是秦国应该交好魏国和楚国,然后出兵黄河、伊洛一带,直取韩国的新城和宜阳俩地,借此兵临东西周王都洛阳,控制九鼎,狭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因为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是天下的中心,而张仪看中的是眼前实在的利益,希望秦国就此一展称王的宏图伟业。所以张仪自然不希望秦惠王纠缠在巴、蜀这俩个偏远戎狄小族的争斗中,认为那是费时费力而又没有前途的事。 会打仗的司马错的观点则截然不同,他认为“国家想要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秦国虽然经过了商鞅变法,国力有所增强,但相对于中原大国来说,终究显得地小民贫。 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那里政治昏乱,暗无天日;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秦国无需大的伤亡就可扩张疆土、掠夺财富。并且因为蜀国统治阶层不得人心,因此灭了它还会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也不会就此引起其他中原大国的反感。司马错由此认为这样名利双收而又更容易的事岂能不做。 同时他还认为,秦国若是攻打韩国、狭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见得会有什么实际利益,而且还要蒙受天下人的痛恨、彻底搞臭自己的名声、丧失人心,那可是很危险的!毕竟,周朝目前还是明面上的老大,虽无其实但仍有其名。 狗急了还会跳墙,更何况还是曾经的霸主周王室,而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必然会与周王室联手、共同谋划,并求得齐国(齐国是韩国的亲密盟友)、赵国的援助。 周王室甚至还会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殊死一搏地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硬是不会便宜秦国。哪怕秦国再强悍,在面对那样的情况下也会死翘翘。 秦惠王听完,自然也觉得司马错的建议更实在也更高明。于是起兵伐蜀,没出任何意外得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 虽然蜀国地处偏远之地,但那里土地肥沃、极其富庶,可以为秦军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 因此秦国吞并掉蜀国以后,秦国更加富强而彻底有了傲视中原各国的资本。 ·END· 大秦之歌∣在秦史里徜徉 公众号:daqinzhifeng1018 洞见 · 价值 · 有趣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大秦之歌》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1511705881@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