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培养独立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独立性,长大后更能轻松应对困难与挑战。 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把这个目标放在心里,在家庭教育中随时随地把握时机,为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做事、自己动脑筋想问题。下面这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个教育原则。 孩子到2、3岁的时候就会有强烈的独立愿望,会有“我自己做”的要求,家长应该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开始做起。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规律,都是从不会做到会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家长的关注点要放在孩子的发展上,所以不要怕他们做不好,更不要求全责备。 2、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 家长不仅要让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让孩子独立动脑去想问题。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孩子都爱问“为什么”。在孩子的众多问题前,有的家长会心烦气躁,一句“不知道”打发孩子,也有的家长会有问必答,直到孩子清楚明白为止。而实际上,对于有些问题,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例如有的孩子会问“为什么路口会有红绿灯呢?”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如果没有红绿灯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了红绿灯之后,会起到什么作用。 孩子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非凡的快乐,以后也会更善于探索和发现。 3、培养孩子自我抉择的能力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乖、很听话,也就是对家长唯命是从,而对那些“主意大”的孩子会感到很头疼。实际上,自我抉择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能力。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提供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讨论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并且创造机会让孩子思考并选择,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孩子的意见如果合理就采纳。在这样的锻炼中,孩子的自我抉择能力会得到稳步提高。 当然,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还有一点家长要格外注意,那就是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打击,每到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指导,而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或者求助就替孩子完成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情,放手、信任与坚持,才能真正培养好孩子的独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