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家汇,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 15

 舍得斋主 2018-09-16

徐家汇,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

2018年09月14日   15: 解放周末/知沪/连载/广告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是肇嘉浜和李漎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借鸦片战争之机来沪传教,不久又通过中法签订的《黄埔条约》,取得了保教权。道光二十七年,江南教区择地徐家汇这个水上交通便捷、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徐光启后裔居住地建造耶稣会会院。此后,一批专事以文传道、以学证道的耶稣会会士相率入境,兴建教堂,创办学校,著书立说,在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文博事业的发展。继徐家汇藏书楼的建立,又创办了上海第一所教会办的中学——圣依纳爵公学(即徐汇公学)。

清同治三年(1864年)起,以孤儿院、圣母院为基地,先后开设园艺、制鞋、编织、雕刻、绘画、镀金、照相、印刷等工场。特别是土山湾以其精湛的工艺品和印书馆的活体铅字印刷而享有盛名,绘画馆还被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同治七年,创立上海第一所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院。同治十一年,创设中国沿海的第一座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徐家汇地区成了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清宣统二年(1910年),徐家汇大堂建立后,徐家汇逐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天主教活动中心。宗教的兴盛在近代史上对境内教育、文化的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继天主教会创办徐汇公学和崇德女校之后,在清光绪变法维新运动期间,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创办境内第一所高等学校——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爱国老人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教育家王培孙以育材书塾为基础扩建了南洋中学堂,电影界元老张石川创建幻仙影片公司。这些又为徐汇地区文化发达、人才荟萃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1914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实行第三次扩张,在境内强行辟建20余条马路,又迫使清政府将肇嘉浜以北4.5平方公里的地区列为法租界。至此,境内形成法租界与华界分治的格局。随着新辟租界内电灯、电话、电车等现代公用事业的兴办,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国内外富商豪绅、达官显宦争相择地营造私人庭园,开发经营房地产。从20世纪初开始的近20年间,逐步发展成为花园别墅林立、西式公寓成片的高级住宅区。与之相应,法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英商可的牛奶公司和俄商克莱夫特食品厂等外商企业应运而生。(摘自《徐汇区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