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zqbxi 2018-09-16

吉安市泰和县江畔古村是庐陵文化古村之一,肇始于北宋,历经千年,为千年古村,村中保存有连片的100多栋庐陵风格明清建筑、祠堂、书院、当房和民居,拥有象征庐陵科举文化的魁星塔和状元桥,还延续有人戏和龙灯等庐陵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具有深厚庐陵区域特征的赣商文化,被称为“五义之村”。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宋代、明代和清代之庐陵、泰和,科举风气浓厚,读书入仕是大多数人的毕生愿望和追求,因此科举文化的种种风俗信仰便和科举制度相伴而生,成为庐陵文化中有趣的一面,江畔古村作为一个千年古村,留下了一系列科举文化的遗迹遗址、风俗文化和美好传说。

一、独有的“文房四宝”古村落文化

江畔古村布局奇特,整个村庄以“笔、墨、纸、砚”作为象征来规划布局,以村中心两口池塘为“砚台”,向四周散开,北面进村的道路穿村直达中心,把两口古塘一分为二,称为“笔巷”,道路向村后北门口的“笔架山”延伸。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笔架山”赣江边,有一座魁星文塔就是“如椽大笔”,塔旁还有颗被称为“笔架樟”的数百年大樟树,分3-4枝大树杈,枝繁叶茂。从远处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笔,斜架在“笔架”上。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村后有八口塘,组成“七星伴月”的古风,古塘环环相连,口口相通,聚集山涧来水,汇成涓涓一溪,从古塔旁潺潺流过,向东注入赣江,这就是该村永不枯竭的“文墨”,而村子四周近3000亩田地就是“纸”,形成了千年历史的“文房四宝”村落古文化。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二、魁星文塔作为祈望文运兴盛的象征和标识

“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是庐陵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据史料记载,古代庐陵“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文风盛于江右”,其中尤以宋明两代为甚。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明代泰和县江畔古村建有魁星塔,也称为状元塔或惜字塔。古石塔由砖石砌置,六面五级,葫芦顶,高15米,为泰和县第二高塔。古石塔高耸雄峙,造型优美。最上层正南面镶嵌 “文运开天”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层三个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点斗”、“天官赐福”等传说故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魁星”是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称作“夺魁”,“魁首”。建文塔的目的是为勉励学子勤学苦读,祈望文运兴盛不衰。

三、状元桥和曲水等民间传说和美好的信奉

科举文化传说故事大多与文曲星或仙人神助之类有关,比如在江畔古村就流传一个状元桥和曲水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文曲星早早来到凡间,考察天下读书人用功情况,他一路顺着赣江巡视过来,先是来到泰和快阁旁的澄江书院上空,听见书声琅琅,心情大悦。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于是,往赣江下游继续巡视,刚过印霞江,前面传来一阵阵读书声,他拨云一看,是一群青年学子正在花石潭上的书院,对着赣江早读,他大为感动,翻开功名薄一查看,决定给这个村庄增加文运,于是提笔在村庄前面虚点几笔,写了个草字“文”,村庄前面出现了一条四转五折的小河,当年,村庄科举考试大中。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村民为了感谢文曲星,把这条小河称作“曲水”。后来,村民又在曲水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桥,为了纪念文曲星,称之为状元桥。

四、书院和藏书楼作为科举教育文化基石的见证

江畔古代就有书院,称为“浮潭书院”,并有义学会(公共教育基金)和义田(公共田地)作为资金支撑,学生免费学习,相当于今天的义务教育。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浮潭书院”建在村后东面赣江边上一座大石山上,石山临江一面成90度的悬崖峭壁,山下是著名的花石潭,左侧建有魁星文塔。“浮潭书院”是一个读书的幽静佳地,正所谓:花石峰头开草堂,一轮明月上檐廊;书声透徹惊星斗,直射文光万丈长。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明清时期,江畔建有著名的藏书楼--“文潭楼”,是一个古代的民间图书馆,收藏有历代经典书籍和古代善本2万多册,为江畔学子免费提供阅读。

还刊刻出版了众多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为文学史和图书史称为泰和孙氏刻本的《金元明八大家文选》。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金元明八大家文选》该书刊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有53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其书仅有原木刻本,流传稀少,日本图书馆也有依照孙氏刻本为原稿的手抄本。

八大家文选中,孙明、孙淓共校刊四大家,其中第一家《元遗山先生文选》7卷、第二家《姚牧庵先生文选》5卷,共12卷均由孙明校刊出版,第三家《吴草庐先生文选》6卷、第七家《唐荆川先生文选》7卷,共13卷由孙淓校刊出版。

江畔古村之庐陵科举文化考察记

由于该书大部分由泰和县孙明、孙淓校刊,并出版,因此历史上称为泰和孙氏刻本《金元明八大家文选》。

《金元明八大家文选》原木刻板一直留在江畔村保存,可惜书籍和雕刻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全部付之一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