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训牛 牛耕 2011 07 28 18 17 42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9-16

20110728

训牛 牛耕

训牛,即教牛耕田,也叫驯牛。小牛生下后,只需母牛舔它几下,它挣扎几次,就会站起来吃奶,56个月后可断奶。当它长到12个月左右,才给它的鼻孔里穿一个小洞,并穿上牛鼻串,从此,小牛就与母牛分开生活。小牛长到一年半左右,农民就教它耕田。再大些,有了蛮力气,使起性子来,会不太好办,正如人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农村人驯牛,都是从把木轭往牛肩峰包上架去那一刻开始的。木轭是套牛用的东西,呈弯曲状,用硬杂木做成,很粗糙,用久了,上面出现光滑的痕迹,那是牛的肩和套绳磨出来的。牛不论干什么活,都要戴一副木轭。

把木轭戴在牛肩上,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开始,把木轭往牛肩上架,总要费一番周折。

第一次干活,牛总是懵懵懂懂,愣头愣脑,对什么都新鲜,撅着尾巴,瞪起眼睛,欢乐得又蹦又跳,拉起犁来,脚下生风,突突地跑,比干了几年活的犍牛还快,仿佛一切都不在话下,实在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调教牲口,就是要磨磨它的这种性子。先放开了让它跑,不一会儿,它自然会感到肩上的沉重,开始捣乱,走走停停,左右乱拐,还发脾气,拉着犁兜圈子,把套绳弄乱,把木轭弄歪。勉强再干上一阵,就气喘吁吁,累得不成样子。

调教牲口是个很讲究的活儿。一般要两个人,一个人在前面,紧紧攥住牛鼻子上的铁环,不能让它乱跑。一个在后面扶着,晃动着鞭子吆喝。要牛快走叫“犁,啪犁”,要牛转弯叫“转犁”,要牛站着则叫“娃”。驯牛大都是有经验的老农干的活。老农调教出的牲口,听话,懂规矩,性子好,木轭架在肩上,一声喊,就知道下死力气去拉。这很不容易,得有耐心,该喊的时候

1/3页

要喊,该骂的时候要骂。如果不听话,要狠狠地抽,不能怜惜。牛被打的时候,常常是猛一惊,慌忙加快了脚步,很怕再挨第二下。实在累了,就顾不了这么许多,会停下来,任人再打,也懒得动。

这时的牛像个可怜的孩子,哞哞叫,声音拖得很长,苍凉凄悲,让人听了心酸。眼里露出忧郁的神情,豆大的泪珠一颗颗往下掉。牛还会扑腾一声躺倒在地上,眼睛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即便如此,也不能有怜悯心,先要大声呵斥,用细竹条抽。抽不起来,一个人攥了牛鼻子,一个人掀牛尾巴,往起抬,直到它站起来。牛的性子就是这样磨出来的。

一早晨下来,牛浑身疲乏,肩会疼,是让木轭勒的,再戴时,会像囚犯望见刑具般害怕,又蹦又跳地到处躲,但终究逃脱不了。一般教上三天,牛就调教出来了。至于力气,以后慢慢会有的。调教好的牛,人一声喊,会配合人把木轭戴上,拉起犁来,脚步坚实有力,不急不慢,甩着尾巴,嘴里不停地嚼,眼里永远是忧郁的光,没一点脾气,人喊哪就走哪。这样的牛是好牛,随时可能戴起木轭,去默默地劳作。

牛耕,我国牛耕起源于何时,目前学术界一般主张“春秋说”。考古学家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发现有“犁”字,若以牛拉犁翻土之形。与牛耕相关的还有一些字,比如“畴”字,其甲骨文的写法之状有如耕地的犁沟,而其间的D字型又恰似耕牛踏在犁沟中的蹄状。牛耕始于春秋时代,还可据《史记?仲尼弟子传》记载,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还有位力士,名叫牛子耕,以牛作为名耕的表字,反映了犁耕与牛的关系。当时牛耕的发明与铁农具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春秋中期已有了铁农具,铁犁的使用对提高耕作效率和耕作质量起了重大作用,但使用铁犁所需动力也较大,人力难以适应需要,因此迫切要求解决拉犁的动力问题,于是畜力就作为一种牵拉动力应用到耕作中来了,而当时牛是拉犁的主要畜力,牛耕即应运而生。

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牛耕的同时,还发明了牛穿鼻技术。《庄子?秋水篇》中说:“落络马首,穿牛鼻”。一般来说,牛性格较为温顺,但要使役它却不那么容易。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驯牛人原来很难使牛听他的摆布。一天晚上,他做了一梦,梦中牛对他说,只要你用绳索穿住我的鼻子,我也只好乖

2/3页

乖地听从你了。驯牛人醒后照梦中情景去办,果然生了效。实际上,当时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牛的鼻骨中部是个薄弱环节,那里的神经非常敏感,只要给牛套上鼻环,用绳牵住,它就会乖乖地听人使唤了。牛穿鼻环在两千多年以前确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因为它与能否顺利使用耕牛,发展农业生产是

有着密切关系的。

牛耕盛行于汉代,汉武帝晚年,任用赵过向全国推广“用耦犁,二牛三人”的方法,使铁犁和牛耕法逐渐普及。东汉时牛耕日益发展,一牛一犁法已非常普遍。牛耕的普遍推广,同冶铁业的发展分不开。汉代已开始以煤炼铁,产量甚为可观。铁不仅用作制造兵器,也普遍用于制造农具,翻铸犁铧。牛耕在江南的推广稍晚。据记载,三国时的吴国曾在江南大力提倡牛耕。

牛的使用,使人们从繁重的耕作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它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时至今日,在我国北方以及平原地区虽然耕作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牛耕在南方山区不可或缺,应用仍十分普遍。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便创造出了曲辕犁。而曲辕犁改直辕、长辕为曲辕、短辕,犁架变小,轻便灵活。

曲辕犁比以前的犁有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3/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