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乐平|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书法(848—914):敦煌遗书百讲(15)

 wyj剑神卓不凡 2018-09-17

842年吐蕃赞普郎达玛死后,内部发生数次分裂,吐蕃及此衰微。大中二年(848)沙州土豪张议潮(799—872)率领民众起义,赶走吐蕃守将,收复了瓜、沙两州,后又收复了肃、甘、伊、西等州。张“誓心归国”,派出十路使节向唐廷报捷,其中一路于大中五年(851)到达长安,唐廷即以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兼沙、瓜、伊、西、肃、甘、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观察使,不久改号归义军节度使(《唐会要》卷七一)。至此,瓜、沙二州再次成为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敦煌也从此开始了延续近二百年的归义军时期。


张议潮领军出行图


咸通二年(861)张议潮攻克凉州,将吐蕃势力完全逐出河西。张氏因功绩斐然而深受百姓拥护,P.3451《张淮深变文》赞曰:“西河沦落百年余,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P.3451《张淮深变文》


S.6161《张淮深碑》赞曰:“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众,六郡山河,宛然而归。”而张议潮本人也是个书法好手,我们从其书迹P.3620《封常清谢死表闻》、S.5835《释如来道芊经》等可见一斑,灵活生动,饶有法度。


大英图书馆藏 S.6161《张淮深碑》


咸通十三年(872)张议潮去世后,沙州政局开始不稳。直至光化三年(900)唐王朝承认张承奉接任节度使。但张承奉外战失败、对内又不得人心,到后来只剩瓜、沙二地,几乎失去整个河西。



大英图书馆藏 S.1563《西汉敦煌国圣文神武王敕》


考S.1563《西汉敦煌国圣文神武王敕》有关张承奉活动的最晚一卷署为“甲戌年五月十四日”,由是得知这个政权大约维持到后梁乾化四年(914),张承奉死后被曹仁贵即曹议金取代,开始了归义军的第二个时期,即曹氏政权时期。


荣新江论:“归义军前期(晚唐)只是唐朝的一个军镇,但独立性十分强;而归义军后期(五代、宋初),实际已是一个地方王国,《宋史》入《外国传》,表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页曹议金书法也不错,笔墨厚重,风格敦实,如他签发的P.3805《归义军节度使授官牒》等。



光启三年(887) 《葺兰若画廊功德赞并序》


P.2510《论语郑玄注卷第二残卷》,唐代楷书典籍写本,卷末题记残存“维龙纪二年二月敦煌县”十字,“龙纪二年”即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此卷用笔形式较为单一,规律性过于明显,技法略显草率,缺乏含蓄的韵味,反映出晚唐书风的式微。在此前后乾宁六年(899)、光启三年(887)的《归义军节度使帖·社众创修佛塔帖·葺兰若画廊功德赞并序》等作品,观其写法,也大致如此。


倒是P.3100《徒众供英等状》和P.2568《南阳张延绶别传》诸作,别具特色:笔法细腻精到,结字内敛合聚,而字间距与行间距的宽松则更凸显出单字的独立性和整篇的疏朗感来,可谓是下开杨风子《韭花帖》之先声。


杨凝式《韭花帖》


再有就是中和四年(884)的P.2838《沙州上座比丘尼躰(体)圆等牒悟真判》末数行的大字枯笔判文,极有意思——敦煌写本中大草是极罕见的,此三行以小笔作大字,点画狼藉、运笔放逸,干渴的线条里极见精神、随意的字型中饶有趣味;自“勘”字始,一气呵成,完全是一派浪漫主义的诗人作风而似乎不再是那个日理万机、严谨刻板的“都僧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