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

 fncsg 2018-09-17

(回复“大肠镜指南”送你一个特别推送)


患者的常规体位是:

左侧卧位

(如遇特殊疾病需特殊对待)   

结肠镜检查之前需要润滑   

并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直肠指诊   

观察肛门部位是否有狭窄、肿物和其他病变。   

结肠镜检查前

常规进行气、水、电的检查    

插入前端涂抹润滑油   

润滑油不要涂抹在镜头前端  

 以免影响镜头的清晰度。

结肠镜检查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习惯的方法为执笔式,

它能够很好的控制肠镜轴心的方向。

进镜时首先观察肛门部,

在进镜时拍摄第一张照片   

首先看到的是直肠,

直肠大约12~15cm,

直肠有3个圆形的皱襞,

称为直肠壶腹

尽量将残存的粪渣清理干净,

通过直肠就是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是肠镜检查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

乙状结肠比较冗长,

是比较游离的一个肠段,

比较容易形成袢。

部分患者比较容易形成乙状结肠的粘连。

进镜时乙状结肠要循腔进镜,要解袢。

解袢时进镜需要镜身向前走,

但是在内镜下大家可以看到内镜向后退的话就说明肠镜是成袢的,

这时候需要旋转解袢。

做肠镜最基本的是循环进镜,

但什么是循环进镜,

不是气打的越多越好,

要控制气量,

如果气打的太多整个肠镜会被拉长,

影响我们下一步进镜,

所以我们要边进镜、边注气、边吸气,

同时把肠腔内粪水吸干净,

有利于下一步检查。

通过乙状结肠,

到达了横结肠,

横结肠肠腔是三角形的皱襞。

我们在进镜时可通过反复的进出勾拉,

减少肠道的积气,

使肠壁、肠粘膜能套在镜身上,

减少我们进镜的难度。

横结肠顺利推举上来,

内镜顺利的通过了肝到达了回盲部。

常规的结肠镜检查到达了回肠末端,

回盲瓣。

回盲瓣一般是唇形,

回盲瓣很柔软,

弹性很好,

没有变形。

到达回肠末端,

回肠末端进镜最好20cm左右。

如果没有特殊发现就可退镜了,

再退镜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回盲瓣后方,

如果是清醒的患者在发现回盲瓣的后方有残留影响观察时可嘱患者平卧,

改变体位,

把被遮盖的黏膜充分暴露出来,

有利于我们的观察,

在退镜的时候尽量将残留的粪便冲洗干净,

观察病变时要注意结肠袋后方

(假如患者在肠道冲洗后出现了痉挛的表现,可尝试用温水冲洗,冷水冲洗比较容易出现肠道痉挛)。

退镜时需观察的是结肠黏膜是否光滑,

可以看到血管纹理是否清晰,

是否有炎症、溃疡、糜烂等病变,

还有一个就是隆起性病变,

如果是很明显的隆起性病变大家都会比较注意,

我们在观察一些平坦型病变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肠粘膜颜色的变化,

如果看到异常的发红、

发白或者粗糙不平的地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退镜的时候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回盲瓣后方,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肝曲,

在肝曲这个地方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重复的进镜,

以免肝曲右侧壁遗留病变,

退镜的时候要一边注气,一边吸气,

分段注气和吸气,注气,

肠腔是充盈的,

在这个状态下观察之后我们要再次进镜,

将残余的气体吸出,

避免患者在检查结束时腹胀、不适。

肠粘膜比较光滑,

血管网非常清晰,

切换到NBI模式下观察黏膜,

如果发现了可疑病变,

可以在NBI模式下观察病变,

判断是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注意一个小细节,

无论是进镜、

退镜手距离肛门部15-20cm,

这个距离最有利于保证镜身轴身取直方向,

利于控制镜身,

便于观察和治疗,

退镜退到了距离肛门30cm的地方,

到达了乙状结肠的部位,

退镜时一定要注意乙状结肠的病变,

观察一段黏膜之后吸气、退镜,

注意不要留死角,

直肠的病变观察要注意观察直肠的壶腹,

还要注意直肠与肛管连接部 ,

直肠一般情况下要进行反转观察,

要注意的是直肠要注气充分后再进行反转,

不然容易发生危险。

还有一点需注意,

我的习惯是在结肠镜镜观察完毕之后再次进镜20-30cm左右,

再次观察乙状结肠,

并且可以将患者肠腔内多余的气体吸出,

以免患者醒来之后患者不适,

这样结肠检查就结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