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大雪风飞扬 2018-09-17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周南·关雎》译文

雎鸠在河中的沙洲上“关”“关”的相互应和着,看,鸟儿们都在秀恩爱了,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啊,你正是翩翩少年心中的佳偶啊!

看着你挽起袖子,捞起参差不齐的荇菜,碧波荡漾流转,让少年的心也飘飘荡荡起来,睡了醒醒了睡,心里忘不掉的还是你。

少年鼓起勇气来追求你,但没有成功。这让少年日日夜夜更加想你,相思是如此悠长,甚至让少年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闭上眼,浮现的就是你采摘荇菜的样子。少年在想,是不是你还不了解我?下次我一定要展现出我的才华,我要弹着我的琴,鼓起我的瑟,用动听的音乐来表达我的深情,让你亲近我!

又想到了那天看你仔细挑选荇菜的样子——你这么勤劳细心,又美丽大方的女子,怎么会轻易许人啊!上次也许是我太草率了,这次我一定要大张旗鼓,用最隆重的礼仪来向你求亲,我希望能看到你的笑容,为我绽放!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关雎》开章就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就是比方,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就是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比兴是《诗经》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而《关雎》历来被看作是比兴手法运用的典范。。

这首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兴中兼有比。如第一节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前一句话就是喻体,后一句话是本体,说前者实际上是在暗喻后者,是一种隐喻的手法。

雎鸠的阵阵鸣叫就象情侣秀恩爱,由此引出君子被采荇女子所吸引。接下来反复吟咏女子采荇的情景,以“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映了相思中那种对恋人形象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感觉。

诗中许多词句都流传千古,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辗转反侧”等,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来的。

我们再读一读原诗,就会发现诗中采用了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整首诗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在诗的意义表达和修辞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首以“关关”叠词起句,双声的运用有“雎鸠”、“参差”“辗转”,叠韵的运用有“窈窕”等。还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诗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中华第一情诗

《关雎》是《诗经》开篇之作,为《国风》之始。而《诗经》又是儒家“四书五经”之首,儒家则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把《关雎》叫做“中华第一情诗”毫不为过。

只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儒家一直是正正经经不苟言笑的。可在儒家经典“五经”之首《诗经》,开篇却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呢?

《诗经》是孔子编订的,而且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他为什么推崇这么一篇“情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要了解一样东西,首先就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要弄清楚《关雎》的含义,首先就要知道《诗经》是怎么来的。

《诗经》来源于周朝,周天子要统治好国家,就得解民情。但民情怎么了解?当时又没有网络,也没有录音机摄像机神马的,老百姓又没文化,没几个能填表写报告的……但古人有古人的办法:虽然老百姓不会写字,但他们会唱歌啊!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唱点民谣,编点段子很流行啊!这些民谣段子不就反映了现实、表达了心声么?于是周天子就任命了一批采诗之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周天子,作为施政的参考。

孔子编辑《诗经》,就是为了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羣。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年轻人何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羣性,可以表达哀怨情感。近,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还可以认识许许多多的鸟兽草木的名称,得到许多自然知识。”)

所以,作为真实记录民情民风的《诗经》,孔子觉得是一定要读的,省得你们这些读书人整天埋在书堆里读傻了,不知民间疾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不致用。

孔子是这么想的,但不代表后人也这么想。

尤其是到了“独尊儒术”的汉朝,儒家都成了天下唯一正统的学术门派了,再放这些劳动人民的民谣和段子就让人感觉不那么“高大上”了。但《诗经》又是开山祖师编的,流传了这么久了,又不好改原文,那就只好在解读上面花功夫了——好在周朝时哪怕民谣、段子也是惜字如金,所以就有了很多解释的空间。

汉儒的《毛诗序》中说道:“《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关雎》说的是后宫妃嫔的品德,以此作为天下夫妻相处的典范。老百姓可以用到它,治理国家也需要它。)

这样解释的理由就是《关雎》开头就用雎鸠相和作比喻——据说雎鸠在每年的求偶季节里,已经结伴的雄鸟与雌鸟会如约聚首,双双出没于江河湖泊中的沙洲嬉戏觅食,并时常发出“关关”地和鸣……这就是夫妻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典范和象征啊!——是不是感觉有点扯?

比较完美的解释是《史记·外戚世家》:“《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一,夫妇之际,人伦之大道也。”就是说《关雎》当中体现的是夫妇和鸣琴瑟和谐的现象,用来作为夫妇之间共同学习的标准,来振兴邦国,从而把它放在主要《诗经》的首篇——嗯,司马迁同学立意深远,值得表扬!

到了宋代朱熹,那就解释得更玄乎了:“淑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这就变成了周文王想找一位窈窕淑女帮助他治家教化国民、夫妻和谐互助的故事了。但是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关雎》是说后妃的话——你家后妃苦得要采荇菜吃啊?鱼塘被大王承包啦?

所以,以后我们写作文要拔高文章立意千万记得要符合实际,别扯太远,太远容易穿帮。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东西是后人搞复杂了。

孔子认为:《诗》的内容和思想都是纯净的、无邪的,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连《关雎》这样的情歌,孔子认为也是人性纯真的自然宣泄,《关雎》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看看原诗里面的描写,通篇都在说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只是想用展现自己才华和隆重的礼仪来求取女方的同意,并没有猥亵、强夺之类的想法和举动——这不正跟孔子尊重礼仪、强调“发乎情,止乎礼”的思想是一致的吗?这不就是中庸之德的体现么?因此把它放在《诗经》首篇,有何不可?加上孔子教《诗经》时,弟子里面也没有小屁孩啊,成人看点关于爱啊情啊的文字算啥啊!(说起来把《诗经》给孩子看还是汉朝之后的事了——孔老夫子也没想到后世会这么早开讲《诗经》啊!)

再说了,“爱”是人类最永恒的主题,爱情也是最容易产生文艺作品的动力。先不说有多少诗歌小说散文是关于爱情的,光电视、网络就有好多谈情说爱的内容,你防也防不住。

与其藏着掖着,还不如因势利导。所谓堵不如疏,你看看处在恋爱阶段的人,哪怕他平时作文写得一塌糊涂、狗屁不通,但写起情书来也会咬文嚼字——爱情还能提高语文水平呢!

所以,《关雎》就是一篇优美的爱情诗,别想多了,真的。

《周南·关雎》,中华第一情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