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手段,简单实用

 瑞海836 2018-09-17

作为投资者,对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无疑是最为关心的,但是,投资者是否有想过,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是可以通过相关的会计估计或者会计政策简单的变更一下,就可以把利润表美化的超级漂亮,成功调节利润。明明是一家业绩表现不佳的公司,但上市公司就是能通过简单的利润调节,就轻而易举的把业绩弄得很好看,让投资者趋之若鹜。

上市公司这种利润的调节当然不是财务造假,投资者要将两者区分开来。但是上市公司做利润调节,一般而言,其业绩很难具备持续性,大多为一次性业绩释放,但作为投资者,注重的固然是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因此,投资者有必要掌握和识别出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手段,以至于提前做好防雷!

众所周知,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有这个公式在,利润调节手段就是以上科目的简单加减法了。

如下图

解读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手段,简单实用

一、变更会计估计或者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在“可利用的信息”发生变更时,会计估计应该发生变更。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一般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会计政策就会发生变更。

由以上内容可知,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与否,基本取决于上市公司自身。因此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常见工具。

举个简单栗子,刘希望开了家“希望奶茶店”,用20万元新进全部设备,寻思着可以用两年,则每年的折旧费用为10万元,后来因为奶茶店利润表不好看,故而将其调整成为能用四年,此时每年的折旧费用则为5万元,因此,前两年每年就会多出5万元利润。这个调整折旧年限就是一种会计估计的变更。

二、重要且常见的会计估计

1.应收款坏账准备

一般而言,如果企业存在变更应收账款坏账计提会计估计,尤其该变更使得企业降低了短期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那么需警惕企业通过此手法来美化当期和未来一定期限的业绩。

比如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一年以内的坏账计提比例由7%调整至4%,这意味着1亿的应收账款可以调增1亿*(7%-4%)=300万的利润总额。

众所周知,应收账款如果是长期收不回来,迟早是要进行坏账计提的。企业变更了短期坏账计提的比例,那么很明显,将会有更多的不良应收账款积压到后期。那么,这积压的应收账款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将会面临着更大幅度的减值计提。那么,对投资者而言,这就是个地雷,需格外注意。

另外,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影响最大的为变更当年,以后年度几乎没什么影响,属于一次性手段。而且,应该知道,既然是坏账收回,则意味着原来提坏账提错了,所以要把应收账款加回来,利润加回来,这种做法在客观上使去年利润凭空减少了,而今年利润凭空增加了。利润在两个不同的年度之间被重新调整了,一年的利润被转到了另外一年。本来没有坏账,有意计提,然后再转回来。实际上,这是非常常见的利润操纵手法。

举个栗子,某公司连续三年每年亏损1000万,按照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摘牌。公司为了可以避免这个局面,做法是在第二年计提5000万坏账,使第二年的利润从原来的亏损1000万变成亏损6000万,但是第三年公司说那5000万坏账公司收回来了,于是第三年利润凭空增加5000万,从原来亏损1000万变成盈利5000万。公司第三年扭亏为盈,避免了摘牌要求。

而事实上呢?公司利润总体没有多也没有少,只是年度之间的分布变了而已。

问题来了,谁会做这个事?为何要这样做?

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原因

1.上市公司为了表现出稳定增长的利润;

2.上市公司避免连续亏损被摘牌;

3.上市公司更换总经理,利用转移坏账造成业绩好的假象;

4.国有企业股权转让,通过应收账款坏账转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1)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先来认识下什么是折旧。折旧是在固定资产持有期间,因为使用而会减损,会计上估计减损的数额,记录下来,只在会计上的一种记录。一般而言,折旧多的企业往往出现现金流比利润多的情况,也就是说现金流可能不错,但是利润不高。

另外,根据复试记账的原则,折旧一方面体现在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成本或费用上。具体而言,生产设备和厂房的折旧记录在生产成本里,销售场所的折旧记录在销售费用里,办公楼的折旧记录在管理费用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都需要折旧,例如在建工程和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工程在建设期间是不提折旧的,只有当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才开始提折旧。

折旧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直线法(年限平均法),加速折旧法和工作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折旧额度,并且其折旧会影响到当期和以后年份的利润,因此其折旧方法的变更,有可能是企业美化业绩的手段,从而成为一颗需要警惕的雷!

折旧最常用的方法是直线法

按照年限平均分配,用原值减去预计的残值,按照估计得使用年限均摊,这里有两个东西是估计的,一是残值,二是使用年限。

比如:一个10万的固定资产,预计残值5000,估算使用寿命10年,那么每年就是9500,当然9500在现实中是按月记录的。很显然,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对折旧的计提影响很大,残值一般不会太多,主要的影响来自年限。

另外,还需要认识什么是平均折旧年限?平均折旧年限=原值/折旧,其中还要知道什么是原值、累计折旧和折旧,原值就是购买时的金额,折旧是当年计提的折旧,累计折旧是历年折旧的总和。

加速折旧法

在固定资产开始使用时计提比较多的折旧,此后逐渐减少。这种方法会在开始使用的年份记录比较多的成本费用而减少利润,在后续记录的利润逐渐增加,所以相当于把利润推迟记录了,也就推迟了所得税的缴纳,税法一般不允许使用这种方法。

工作量法

即按照每年完成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比重计提折旧。比如很多高速公路公司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假设国内某一条高速公路造价40亿,预计在使用寿命内总车流量2000万辆,如果当年行驶车流量100万量,当年就计提100/2000=5%的折旧,即40亿的5%=2亿的折旧。

注意,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变更有所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可以影响变更以后每年的利润,其影响结果是:前几年增加利润,会相应减少后几年的利润。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从某一年起,企业要承担这块晚计提折旧的部分,降低以后年度的净利润。

(2)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那么什么是投资性房地产呢?其实很简单,投资性房地产就是自家不用,也不将它作为产品的房屋和土地。

比如:自己的厂房、办公楼就是自用的,房地产公司准备作为产品卖的房子也不是投资性房地产,只有自己不用,也不是产品,而是出租给别人用,或者空置准备卖掉的房子才是投资性房地产。其实就类似房东将自家房子出租出去,出租出去的房子对房东而言就是投资性房地产。

一般而言,投资性房地产不按照购买时的价格记录价值,而是按当前市场价格记录,会计上叫“公允价值”,也就是说每年年底做报表的时候根据房子所在区域的价格水平估算房子的价值,将账面价值调整成这个最新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上涨或者下跌同时体现在利润表里,叫做“公允价值的变动产生的收益”,当然,这个收益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因此,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模式的改变会影响会计处理方式,从而影响净利润。

举个栗子,某家企业,年初以10000元/平米的价格买入一处房屋,到了期末房价上涨至15000元。如果按历史成本来算,企业账面价值上的投资性房地产还是以10000元的价格计入,没有反映市场价格变动;如果按公允价值来算,则价格上涨了15000-10000=5000元,即企业盈利了5000元,反映了市价的变动情况。因此,如果某家企业想让利润表上的利润好看一些,通过变更会计处理方式就轻而易举的影响净利润。

另外,除了举例以上三种以外,利润调节的方式还有合同完工进度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无形资产的确认中,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等等。

三、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指什么呢?在任一会计期末,企业都要复核账上资产的账面价值,看看有没有迹象显示实际价值过低,甚至低于账面价值,如果低于账面价值,那么就需要计提减值,影响净利润。

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坏、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商誉等均可以计提坏账准备。现在证监会对企业监管特别严格,企业需要对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做专项说明,因此,很容易查询到相关信息,而且可以肯定大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都是相对合理、公允的。在判断是否是调节手段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动机。

大家需要规避那些去年亏损、今年三季度还在大额亏损的企业了。如果这些企业靠自身及补贴不能实现盈利,那么就有了做低今年亏损的动机了。无疑是一个地雷,不要等到公司公布亏损再跑,那时候不是跑,是践踏。当然资产减值损失调节空间非常大,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说。

四、投资收益

企业合并准则中,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中,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举个栗子,你原来购买一家企业的30%股权花了1亿,现在再买60%的股权花了3亿,那么你原来持有的30%就值30%*1亿+60%*2亿=1.5亿,可以计入投资收益1.5-1=5000万元。而根据净利润的公式: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虽然你什么都没做,但是你的报表中利润多了1亿,是不是很奇妙。

当然,这个分步购买实现合并,说起来容易,考虑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很少有上市公式使用该种方法进行利润调节。毕竟企业合并属于大事,动辄几个亿的大买卖,耗时长,不确定性大,而且是与外部第三方的沟通,不像计提减值只需要自己内部沟通就行。

五、商誉

在国内,公司收购资产时支付对价与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意思就是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2亿,但是你花了5亿买了它,那么就需要确认5-2=3亿的商誉。至于你为什么要花三亿去买,因为你有钱任性呗。

对于商誉的后续处理,我国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由于上市公司对于商誉减值存在较大自由裁量权,同时没有统一的规则,即使存在所谓的谨慎性原则,使得使用商誉减值调节当期利润也非秘密。即有些公司收购标的盈利不及预期,公司却不计提减值准备或者公司因当年扭亏无望,便通过大额计提商誉减值来为公司“洗大澡”,为未来业绩增长铺平道路。

众所周知,自《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修订以来,并购重组大幅增加,而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背景,导致上市公司商誉总值不断攀升。

六、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公司运作中经常出现的而又易于发生不公平结果的交易。什么是关联方呢?大概就是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控制、共同控制的,构成关联方。

1.问题来了,为什么关联交易比如容易调节利润呢?

第一:价格公允比较难以判断,包括成本和收入两个方向。比如希望奶茶店需要融资,那么想把它的利润做高一些,希望奶茶店采购批发市场上的小商户水果和牛奶可以便宜一些,当你问为什么比市场便宜时,答曰说跟批发市场小商户是长期合作客户。另外,多叫上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希望奶茶店消费,增加这一时期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奶茶店获得较好的估值,但是利润很难具有持续性。

第二:隐蔽的关联方不容易察觉,容易产生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比如还是希望奶茶店,为了提高利润,通过多重关系找到远方阿姨的侄子的媳妇的开公司的她哥哥,让他给自己员工订购大批水果和牛奶,同时价格可以稍微高一些,回头我给他回扣。这样子看似大客户实际上是自己人,看似的高利润其实是水中月,但是因为关系比较远,并没有披露这层关系。

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方式来调节利润,比如给予大股东借款产生大额利息收入等。但在监管日益趋严的今天,最让会计师、投行、监管头疼的还是关联交易公允及隐蔽的关联方问题。

2.关联交易披露——IPO被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IPO时,关联交易披露的问题特别容易引起证监会的关注。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公允性,直接对应着发行人的业务独立性,即是否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存在依赖;业绩真实性,即是否借关联交易调节业绩。

业绩下降、关联交易、独立性缺失、继续获利能力存疑、募集项目堪忧、规范运作是IPO被否的几大主因。

可见在企业IPO时,务必需要解决关联交易及关联交易的披露问题。

3.A股的套路

关联交易的必要性是在担忧公司业绩是否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存在依赖;关联交易的价格公允性是在担心公司是否借关联交易调节业绩。

七、其他常见的小手段

1.收入提前确认

收入提前确认很好理解,由于有着会计分期的概念,把本属于下一期的收入计入本期,就是收入的提前确认。从这点来看,期间收入是一定的,不会一直提前确认下去,因此存在收入提前确认的企业一定有提前确认的动机,而且只能解燃眉之急也。

收入提前确认的手段具体来看有一下常见的三种:一是在收入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2.在建工程推迟转固。

一些上市公司在建工程余额很大,而且连续多个季度维持在高位,进度维持在90%以上,但是一直没有转为固定资产。

这就是在建工程推迟转为固定资产调节公司利润的手法了。这么做,目的有二:一是在建工程一般会产生利息费用,在在建工程未转固之时,利息费用计入在建工程,转固之后利息费用直接计入损益,影响净利润了。二是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时,会计提折旧,而产量往往需要时间爬坡,因此产品往往毛利率便宜,影响净利润。

例如,某公司2016年在建工程余额4.07亿元,项目进度为94%,但是2017年半年报中,该企业半年仅投入1073万元,相较于去年3.6亿的投入不太合理,而且进度更新为97%。

当然公司原预计投产时间是2016年底,但是一推再推,在2017年9月29日,公司公告该项目试生产了。虽然该项目没有利息费用资本化,但是一旦转固,每年的折旧至少4000万,这对一家2016年净利润仅为2600万的企业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合理推断企业存在推迟在建工程转固的可能性。

此类上市公司的特点可能是:连续多年在建工程余额较高,且每年变动金额较小。

3.研发费用资本化

研发费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其实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算入资产负债表中,逐渐来摊销费用,而后者则是算入利润表中,直接体现在当季利润中。所以通过资本化的处理方式,确实可以提高当季的净利润水平。

一般企业都会选择在行业景气度较高的时候用费用化来处理,而在景气度较低的时候用资本化来处理。比如很多人分析过的乐视。

4.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种类很多,但是大头还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其主要形式有:⑴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补贴;⑵为上市公司降低税负;⑶给上市公司以利息减免和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

再强调一遍:调节利润并非作假,而是因为会计处理存在会计师主观判断,因为准则存在主观判断,因此准则上就存在利润调节的空间,上市公司也是被迫为之。

若觉得小编文章有意思,可关注公众号越声情报(ystz927),获取更多的股票投资要诀,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投资体系。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时应审慎评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