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坏账损失”是实际发生的损失还是计提的坏账准备?

 猫大叔的财会窝 2022-01-05

都有可能,是实际损失还是计提的坏账准备取决于你在那张报表里表述。

如果是资产负债表里,坏账损失就是真损失。比如公司有一笔1000万的应收账款肯定收不回来了,会计说这是一笔账坏账,也是一笔损失,要把应收账款从资产负债表中核销。

如果这笔应收账款只是逾期没有收回,会计说这笔账有无法收回的可能性,要计提100万的坏账准备,这笔准备会影响公司的当期利润,在利润表中会表述成“信用减值损失”增加100万。这里的损失还没有真实发生,只是出于谨慎性原则提前计提的坏账准备。

所以判断“坏账损失”是实际发生的损失还是计提的坏账准备,要看会计在表达时说话的语境。

比如会计说:今年的应收账款余额比上年增加了50%,坏账损失因此增加了200万,这里的坏账损失就是计提的坏账准备,在利润表中表达为“信用减值损失”;

如果会计说:今年有一个客户破产了,导致一笔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笔坏账损失了200万元,这就是实际发生的损失。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晕,“信用减值损失”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我也晕)

以前会计准则里只有资产减值损失的概念,比如一笔应收款收不回来,按账龄计提坏账准备和损失;一批存货的市场价发生变化,导致存货成本价高于市场价,差额就是损失,要提减值准备。贷方是准备,借方就是损失,都是计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里。

后来有人提出按账龄提坏账准备太不靠谱,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看上去账龄短,可以不提坏账准备;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账龄长,应该全额计提准备。但现实是一年以内那笔因为对方公司经营不善,马上要破产了,是全额的坏账,三年以上的那笔因为谈判马上就收回了,实际没有损失。这就是理论与实务的背离。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新准则提出了信用减值的概念,即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高风险的才提减值,低风险的可以不提或少提(当然这么操作实务也有问题)。

为了与其他资产进行区分,准则专门把金融资产因预期信用产生的损失归类到信用减值损失(应收账款也属于金融资产),这就是“信用减值损失”由来。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发生的损失不一定会影响当期公司的利润,因为这笔坏账可能已逾期多年,会计已会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并减少了以前年度的利润,真正核销时反而不会影响当期利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