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千零一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为什么说《江南好人》 应是上乘之作 郭小男与茅威涛合力打造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江南好人》可以说是最出格的一个。
这个戏带来的争议是巨大的。“新概念越剧”这几个字,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行业的爆款话题。
骂声多于好评——这是舆论的常见的现象。相比起一齐享受,民众总在一起仇视某种东西的时候更加团结。
在很多人眼里,这个戏并不成功。但笔者却认为它理应是本上乘之作。为何这样讲?因为这个戏难得做到了戏剧与戏曲优势兼顾。
中国戏曲与戏剧实际上有很大不同。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戏曲侧重的是“角”,它是“角”艺术;而戏剧则侧重“主题”,它是剧本艺术,是导演艺术。
中国戏曲不适合有太大太深的主题,因为它通常更加侧重普世价值。有很多总说戏剧有许多人性、哲理、深刻的东西,抱怨戏曲只有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这其实是有很大的误解的。因为属性与特性的不同,我们不应这样去理解和评判戏曲与戏剧。
但是,或许我们希望我们的戏曲更加深刻。所以郭小男与茅威涛的尝试,与其说是在探索如何结合传统与时尚,不如讲是在试验如何戏曲戏剧化。
能否让一个传统剧种,既有如戏剧一般深刻的内涵与主题,又能保留戏曲原本“角”艺术的特性?——我认为这两位艺术家实际摸索与开辟的是这条道路。
那么,从这个角度理解,《江南好人》无疑是上乘之作。
很多人曾对该剧种茅威涛忽男忽女的造型与转变提出质疑。认为这个戏不过就是在“秀”茅威涛而已。但是,请问哪本戏其实不应该“秀”茅威涛呢?她是优秀的名角,是越剧界出色的坤生,不“秀”她,“秀”谁呢?
由于布莱希特原著就有的主题内涵——布莱希特的剧本不同于其他戏剧剧本,其本身就有比一般戏剧剧本更强的主题性。故而其他剧本在改编移植到传统戏曲的时候,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削弱主题,但布莱希特的剧本则不会。又或说,布莱希特的剧本哪怕在一定程度上被“吃掉”主题,它也依然很能代表戏剧的那一特性。
也因此,在戏曲戏剧化的探索中《江南好人》是非常成功的,且还可说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
至于为何要探索戏曲戏剧化?笔者认为,两位艺术家应是在寻找一种世界戏剧的语境。
有些艺术为了传承,有些艺术则为了传播。
有些艺术为了当下与市场,而有些艺术则向往未来与历史。
有些艺术家选择尊重历史,由历史决定自己的地位;
而有些艺术家却选择创造历史,把一生交给后人去作脚注。
无论前者后者,实际都是可敬的,但同时,也都是需要虔诚的……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如果你喜欢我们,请把我们分享出去, 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旧文,接收时光的礼物。 旧文中有的,不光是记忆, 还有前辈们宝贵的经验、初心、精神、追求…… 本期编辑 / 小兰 小编微信 / 3627422 |
|
来自: cxag > 《南腔北调戏曲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