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篆书:赵之谦《峄山刻石》临写法

 袋袋熊 2018-09-18

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赵之谦《峄山刻石》临本再现《峄山碑》的风神并写出了自己的特色,是后代初学者学习篆书的优秀范本。

素材来源:《篆书赵之谦《峄山刻石》临写法》,徐庆华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一、用笔特点

(一)起笔

1.点画:点画在篆书中多表现为横、竖、弧画的短缩形式。在篆书的笔画系统中,它更多地是依附于其他的笔画而存在,并体现在其结构中的意义。如图例三字。篆书中的点在形态上较单一,少变化,没有其他字体那样丰富多姿。尽管如此,我们在书写时,也要力求在向度、粗细、形态、方圆等方面的变化,避免雷同。此外,篆书的点画一般不宜过长,长则显突兀。在具体的书写时,将笔锋上逆,顺势藏锋返回即可。

2.横画:小篆横画的起笔,通常情况下是用逆锋向左起笔的,所谓欲左先左,起笔形态也都圆融浑厚,忌露锋颖,秦李斯的篆书可称代表。赵之谦此帖一反常态,横画直落起笔,意态方俊挺拔,干净利落,如“上”“皇”两字的横画。也有的横画因落笔角度的不同,形成斜状的,如“皇”字的末横和“不”字的首横两式。要注意的是,横画落笔不宜过重,向右翻折的行笔运作要快,也不可在起笔处上下位移。

3.竖画:此帖竖画大都取希锋,即逆锋向上后迅捷翻折杀锋向下力行。因用笔的轻重、动作的快慢及笔锋含墨的多少不同,故写出的竖画形态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下,竖画的起笔形态俊拔方挺,如“土”字。也有形态圆润含蓄的,如“直”字。另外也有一种竖画起笔形态如楷书的,见“止”字中竖。当然,这种起式,在此帖中只能偶而为之,运用不好,就会有不谐调之感。初学者须慎用。

4.弧画(右向):弧形笔画在篆书中占了绝大问她,而且在形态上也多姿多彩,各呈其妙。因弧画在篆字中的长短、弧度的差异,所以在起笔时也不尽一致,有似横画起笔的,如“有”“巡”两字,但落笔角度略有不同。也有似竖画起笔的,如“流”字水部上面两短弧画。弧画起笔相同处均锋颖外露,显得爽健明朗,清丽有致。

5.弧画(左向):左向弧画的起笔,一般分为两式。一为弧度较小或较短的弧画,起笔有类竖画,落笔的角度垂直于弧画,并与水平面形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如“乃”字及“威”字右上的笔画;一为弧度较大的笔画,起笔运作较夸张,直向右下角落笔,形成一个大的角度,随即翻折笔锋行向左下带弧力行,折锋运作宜快捷,用笔宜逆,使线条富弹性,如“臣”及“威”字女部的首笔。

(二)行笔

如果说,一个笔画形态是通过正确的起收笔才能得以完成的话,那么 ,该笔画的质感则需经由正确的行笔动作才能体现,行笔的轻重、急徐、提按、畅涩直接影响着线条质感的表现。因此,行笔对于整个笔画的完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贴行笔,纯以中锋兼毫逆行,如锥画沙,线条圆润挺劲,极富弹性。写时须注意刚柔相济,意态舒展,关键在于用腕要活,或左右,或上下,或起伏,转换自然,这样写出的线条才会生动流畅。

(三)收笔

1.横画:横画收笔的用笔动作较为简单,因而在形态上也不像楷、行、草那样要求变化多端。此贴横画的收笔形态分为两式:一为中锋逆行至横画末端处,稍作停留,随后提笔即成,形态方中寓圆,圆中见方。见“禁”“于”两字;另一式为,行笔至横画收笔处,用笔轻顿,随即提笔成圆浑厚实状,见“时”字,但收笔动作均铁过重,重则收笔形态会有类楷书状。

2.竖画:竖画收笔,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悬针,如“极”左边的中竖和“者”字的中竖;一为垂露(略有尖出)如“战”字左竖。悬针竖的具体写法是,笔锋行至整个竖画的三分之二处,令笔锋不偏不欹地中锋提行,直至锋颖离开纸面,形成针尖状;垂露竖则是在笔锋恒力逆行至竖画结束处,稍顿后提笔即可,形成圆融的露珠状,有时竖画末端处也有稍出锋颖的。

3.弧画:弧画的收笔形态,要比竖画的收笔形态丰富多姿,各异其趣,或尖锐、或方俊、或圆融。尖锐者如“攸”字末笔和“方”字和弧,一般是承笔势下行,至结束时提笔努出即可;方俊者如“攸”字的左弧、“方”字的短弧、“号”字的右弧,用笔的关键是收笔处提笔宜快捷,不作停留,使圆畅的线性中含俊拔的意志;圆融者如“号”字的末笔,中锋承势行至弧画结束处,稍作停顿,随即逆势向上提笔回收即成。注意停顿时间不宜太长。

(四)转折

篆书中的转折,是指一个字之中的两个笔画相交或转变方向时采用的用笔技法。秦至清中期的小篆技法中,所有线条的组合均由使转来完成。至邓石如一出,折法开始被引进了小篆,从而大大地丰富了小篆的技法,赵之谦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技法,书写时,或转、或折、或转折两法并施一根不断转换方向的线条之中,显得变化多端。纯用转法的,如“登”字的上部,在横落笔铺毫入纸后,即腕转笔随,要做到墨饱、势足、力健、腕活。至结束时,笔须轻提,以增灵动。整个用笔动作宜快捷、切勿拖沓,不然线条势必臃肿乏力。

用折法者,如“纵”字,书写时,承笔势至转弯处稍顿,轻提后用腕力折笔改变方向并中锋力行,折处不求粗细的节奏变化,而在于用笔的中锋、肯定和利落。强、既、乃三字,因均有多姿改变方向的笔画。赵之谦在此处得心应手地转折并施,在腕中灵活且略有提按的控制下,似转还折,得转忽纵,使线条刚柔相济,生动多姿。这一技法运用的关键在于手腕的灵活与锋颖的转换提顿,因使转折处无局促之弊。

(五)接笔

接笔是篆书所独有且常用的一种手法。在转折法不能胜任的情况下,只能用接笔法来完善结构。这是一种很容易被疏忽的手法,尽管它在篆书的书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笔一般有实接、虚接和留空三种,如“自、立、思”三字。在通常情况下,都采用实接的处理。如遇带枢结构的字,则底部的接笔处更须自然相融,见“自”字。在许多弧形笔画的相交组合的结构中,多用虚接,如“思”字的心部。留空的情况较少见,目的在于使原本较臃塞的空间显得灵魂,见“思”字的上部。

二、笔序

笔序,是指篆体书写过程中笔画的先后顺序。对于这一点,楷书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但是,由于篆书结构的特殊性,如对称、回环连续等原因,很难确定它用笔的起迄关系,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此,正确地掌握用笔的前后顺序,不仅有助于体现线条之美,而且也有利于把握篆书的结构。篆书的笔序,一般按如下三个原则进行。

(一)先上后下

书写的总体趋势由上而下进行。

(二)先左后右

纵向在遵守由上而下的书写原则的同时,横向的笔序也必须按照先左后右的书写原则。

(三)先外后内

在遇到带框结构的篆字时,要先写好外框,随后再按以上两个原则写完框内部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先定下字框的大小,再写里面的部分就容易多了,不然的话,里面部位的线条是很难定位的。

(四)笔序的综合处理

篆书的书写笔序,一般原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这对于笔画较简单的篆书是可以直接适用的,但这三个原则又不是孤立的,在大多数篆字的书写过程中,这三个原则是相互交替地使用着,因此,我们在书写这类较复杂笔画的篆体时,就必须学会对于这三个原则的综合运用。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