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不以欲念去扰乱本性的问题 译解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也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差智故,曲巧伪诈,所以挽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故牛歧1蹄而戴角,马被髦2而全足者,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与俗交者也。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故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精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 【译文】所以通达道路的人,必返于清净的天性,探究事物本性的人,必归顺自然无为。以恬静养性,用淡漠修神,就能进入天然的境界。所谓“天然”,是指纯粹朴素,质真洁白,没有掺入杂质。所谓“人为”,是指参差不正,虚伪奸诈,以此曲意逢迎与世人交往。所以牛蹄分趾而头上长角,马蹄完整而颈上生鬃,这就是“天然”。而用马笼头络着马嘴,用绳子穿过牛鼻,这就是“人为”。遵循天然就必然与道路遨游;顺从“人为”就必定与世俗交往。那井中小鱼,无法与它谈论大海,是由于它受环境的局限;生活在夏季的虫,无法与它谈论寒冬,是因为它受季节的限制;寡闻少见的书生,无法与他谈论大道,是由于他受习俗、教义的束缚。所以,圣人是不会以“人为”的事去干扰“天然”,不以欲念去扰乱本性;不用谋划就能将事处理得当,不必信誓旦旦就能显现信用,不必思虑就能得心应手,不必大动干戈就能大功告成;这是因为他精气与心灵融会贯通,和大道日夜相伴。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不以欲念去扰乱本性的问题,所以通达道路的人,必返于清净的天性,探究事物本性的人,必归顺自然无为。以恬静养性,用淡漠修神,就能进入天然的境界。所谓“天然”,是指纯粹朴素,质真洁白,没有掺入杂质。所谓“人为”,是指参差不正,虚伪奸诈,以此曲意逢迎与世人交往。 —————————————————— 【注释】1.歧:(qí奇)《文子·符言》:“无歧道旁见者,退之于邪,开道之于善。”《尔雅·释名》:“物两为歧。”《山海经·海外南经》:“歧舌国。”这里用为叉开、事物错出之意。 2.髦:(máo毛)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左传·昭公九年》:“亦其废队是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山海经·南山经》:“如狸而有髦。”《说文》:“髦,发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髦,发中毫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