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之道】陈峰研究(上篇)——企业家能量系列之十五

 蓝海思享汇 2020-10-09

文/李方

这个老哥不提他的企业一般人不会认识

很多人提了他企业也不一定能和他挂上钩

他就是著名的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

说起陈峰,后面往往跟着一词

看不懂!

说起海航,后面也常常会跟着一词

迷局

一篇著名的研究海航文章就叫

《海航迷局:中国式资本滚雪球》

笔者研究陈峰有几个原因:

一是今年海航粗事了(其实近年海航一直在被曝光),使得笔者把研究陈峰的案子提前了(原排在2019年计划);

二是从去年夏天银监会就盯上了4家企业巨头,海航集团就是那时被首次被曝光在世人面前的;

三是海航是中国企业里争议最大的企业之一,说它好的能在天上,说它不好的,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黑幕企业;

四是这个创立了近30年并迅速暴发的企业也是一类中国企业的缩影,研究这个企业有着标杆意义。

先简单说下最近粗事是咋回事。

7月4日下午,海航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称:

海航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王健,在法国公务考察时意外跌落导致重伤,经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3日不幸离世,享年57岁。

王健是陈峰的创业伙伴,20年来为海航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王健去世后海航有两项重要后事安排:

一是将他在慈航基金会所持14.98%股份(陈峰相同)捐给基金会;

二是陈峰回归董事长大位,此前已经淡出执行层管理事务。

王健的去世也许是意外,但值此公司敏感时期突发“意外”,特别是他正在响应中央号召,主持海航的“去杠杆”,清理资产的档口,此时发生“意外”有点蹊跷,至少留下了一堆烂摊子谁人能接?而且留下了诸多谜团令人难解。

对于陈峰,大家可能急迫想了解几个焦点问题:

海航是怎么暴发的?又怎么形成了它最大的危机?

慈航基金会是什么组织?为什么这个组织是海航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陈峰是学佛之人以佛系打造海航文化?“正能量”哪里味不对呢?

谜一样的陈老板,怎么解读你?

海航是怎么暴发的?
又怎么形成了它最大的危机?


这是海航第一架飞机

说到海航是怎么起步的?那是陈峰最喜欢讲的励志故事。如果简单说就一句话:海航公司及其最早的飞机是靠陈峰的嘴说来的!

陈峰两岁随父母来到北京,13岁曾经在天桥学过说书。从小嘴皮子就受到过专业训练,后来虽然没成为一个靠嘴皮子吃饭的艺术家,可是成就了一位靠超常口才“说”出了一个巨无霸的企业家!

1985年,中国民航体制改革的大门正式开启,作为西德汉莎航空运输管理学院1982年在中国招收的24名学员之一,不甘于在民航总局办公室待一辈子的陈峰,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1990年,离开民航总局计划司、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计划处的陈峰,被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看中,受命组建海南航空。

说是组建航空公司,海南省政府原始投资是1000万人民币。可能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投这么少钱的航空公司,因为这钱还不够买当时民航客机的一个翅膀!

但这种窘况难不倒陈峰。

1993年,在STAQ系统(新三板的前身)上市后,他通过法人股募资获得2.5亿元融资。

有了这2.5亿,陈峰转头就以此为担保,向银行贷6个亿,买下2架波音737。

为了说动银行,陈峰开始讲故事:

飞机从海南到北京一张票1000块,可以装150人,来回就是30万,一天再飞个北京,再飞个广州,去掉成本一天就挣45万。

银行很高兴,问到担保对象是谁?陈峰表示,如果还不起钱,就以飞机抵债。

但奇怪的是作产权登记时,银行“主动”将本属于自己的飞机划在了海航的账上。这相当于“我不仅借给你钱,还首先把飞机交给了你”,如此这般,陈峰轻松地拥有了两架飞机。然后一转眼陈峰用这两架飞机做抵押,又买了两架飞机。

海航的起步就是这样凭着陈峰三寸不烂之舌,从1000万,摇身一变有了钱有了飞机。也正是由此,奠定了海航从头开始就走上了资本杠杆的发展之路。

1995年,海航的负债率居高不下。这时必须寻找到新的资金。于是陈峰带上副董事长王健去了美国,在华尔街呆了三个多月,他们最终说服索罗斯,让量子基金控股的美国航空有限公司花2500万美元购买了海南航空25%的股份,成为海航的第一大股东。海航也由此成为首家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

2005年10月,索罗斯又向海南航空集团追加投资2,500万美元。

1997年2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四个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市场上市,集资约2.6亿元人民币。

两年后,公司又在上交所A股市场上市,筹集资金9.285亿元。

2000年,民航重组风潮正兴,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兼并收购,地方航空纷纷被三大巨头蚕食殆尽。海南航空是为数不多的几家独立航空公司。

没被重组的主要原因是,海南航空像三大航一样抓紧时间攻城略地,及时地扩充了规模,在2000~2011年收购了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和山西航空,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就这样,海航不但没被三大航空收掉,反而通过兼并重组成了第4大航空公司。

再后来,又在金融、物流、地产、旅店业频频出手。

如今的海航已今非昔比。

当年几乎是白手起家的地方航空企业,现已成长为拥有21家航空公司、540多架飞机、运营680余条航线的跨国航空集团;

当年业务单一的航空企业,已发展为包括航空、旅游、金融、物流等在内,年服务人次超过1亿,销售收入逾150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

当年挂牌法人股交易系统的“类上市公司”,如今已是控股8家A股、2家港股、5家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资本巨擘。

海航从1990年的1000万资本金,到2017年暴涨到15000亿,资产增长了15万倍!什么生意可以这样暴富呢?

其实玩的一直就是“空手道”,资产抵押,贷款,并购;新资产再抵押,再贷款,再并购……甚至很多时候对现有资产反复抵押,最大限度地得到新贷款。

这样玩法的结果必然是高负债。

据资料显示:

2004年底海航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94.3%。当时海航净资产只有14.29亿元,却承载了253亿元的资产规模。

为了实现其全球并购的战略,海航集团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8家银行的支持。这8家银行对海航集团的授信额高达8000亿元。到目前为止还有3100亿元人民币没有使用。

通过借钱购买资产,然后通过资产评估抵押,再去借钱。

当资产不断上涨或者评估价格上升的时候,就可以不断地扩张;而当资产下跌,杠杆收紧的时候,所借的钱就成为债务。

尽管海航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严重超标,存在巨大的风险,但是银行为了保住之前的贷款,只能继续新的贷款。

到2018年4月份海航集团面临约150亿元的资金缺口,因此海航计划上半年处置约1000亿元的资产,达到资产总额的近十分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从2017年海航就成为银监会重点监控目标的原因之一。

正常情况下,企业靠自己的核心能力兼并重组、加速发展无可厚非,而海航则是为资产扩充得到新贷款还旧贷款去并购,完全超出了能力可控范围。

据专家披露:

海航酒店的很多海外并购仅仅是财务投资,收购的是对方的股权,没有收购任何不动产,只是投资多元化,与自身经营无关。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海航想产业协同、品牌规划,也很难做到有效整合。

万豪集团对酒店的收购都是整体收购,完整收购了其中拥有不动产的酒店资产。万豪收购实现了规模经营,后台系统可以共享,节约了经营成本,客户资源可以整合,而海航酒店却无法实现整合和协同。

无法实现整合和协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团队。

由于并购太多、太快,海航集团根本无法快速培养出适合参与国际并购后管理的团队和人才,很多年轻的员工被派驻海外公司,因为资历和经验的欠缺,无法胜任复杂的整合和融合的工作。

所以海航集团海外公司整合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这才是海航真正的危机所在!

从2017年开始,海航不得不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尽力偿还债务。

粗略估计,今年海航的待售项目全部出售将为其回笼大约500亿元的资金,但这与海航集团156亿元的利息支出和1852亿元的短期债务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

专家预计:

由于经济大环境的转差,现在才想起靠出售资产偿还债务似乎有点晚,在这个档口上正在操盘的王健又意外去世,重回一线的陈峰可以再次力挽狂澜吗……

慈航基金会是什么组织?
为什么这个组织是海航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公众对海航的一个最大疑问是谁是它的实际控制人?

我们知道海航1990年成立时是国有独资,后来引入了投资家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海航又成为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再后来随着海航上各种板(STAQ A B H)又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至此海航集团的股权关系是清晰明确的。

2010年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海航集团出资2000万元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慈航基金会。

陈峰介绍说:

我们几个创始人把自己持有的海航股权捐给了慈航基金会,当时基金会的价值是80多亿。

陈峰表示,海航集团一方面通过高管持股,激励他们为海航事业奋斗,同时,规定所有持股高管在离职或离世时将所持股权捐献给慈航基金会,财富不继承,权力不继承,实现大众成就。

下表是慈航基金会的股权比例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

慈航基金会海外+国内+海航控股的股份为52.5%,绝对控股。

12个自然人:陈峰与王健为联合创始人,各持14.98%。

海航各业务板块负责人持0.48—3.95%不等。

基金会内部章程规定:

基于所有股东的个人承诺,在离职或离世时向基金会捐赠其所有股份,基金会在海航集团的持股比例会继续增加,最终海航集团将由慈善机构持有。

海航集团股权结构设置的理念是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矛盾问题。一方面,通过高管持股,激励他们为海航事业努力奋斗;同时,股东在离职或离世时,将通过股权激励制度获得的股权捐赠给慈航公益基金会,财富不继承,权力不继承,最终使海航集团成为一家100%由基金会控制的公司,达成海航集团的慈善使命,兑现海航集团面向全球的社会责任。

这些“设计与安排”自然十分高大上,甚至比很多外国私人基金会都高尚很多。

就是因为太“高尚”了,疑点与质疑就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