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病、知药——慢阻肺应避免这些坑

 昵称41082923 2018-09-18

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山色不改碧,蓼花无数红。

霜降秋天最后一道绝美风景,可有些人却无心欣赏霜花飘然而下的美妙景色,躲在屋子里,怕冷、怕咳、怕喘,这群人便是慢阻肺患者。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

是一种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1],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它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并称为“四大慢病”,WHO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

慢阻肺的典型症状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出现喘息,胸闷以及一些和呼吸无关的症状像食欲减退,抑郁等。

“早发现,早治疗”

是慢阻肺管理的六字真言,下面的小测试可以帮助您简单自测是否患有慢阻肺。

慢阻肺

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调查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9.9%[2],遗憾的是,公众对此知之甚少,治疗现状堪忧(见图1)。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

如果将稳定期慢阻肺管理比作木桶,那么他的短板就是吸入治疗;指南推荐吸入治疗是慢阻肺症状管理核心,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预防急性发作和加重的关键。然而持续治疗过程中,1/3的患者依从性差[3],频频踩坑,下面盘点一下吸入治疗的常见误区,大家千万要避免哦。

误区一:治疗“见好”就收

很多患者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就开始放松警惕,治疗时断时续,随意停药,反而导致病情反复。因此,遵医嘱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误区二:激素恐惧

谈激素色变,误认为长期吸入激素副作用大,甚至产生依赖,拒绝使用。其实吸入激素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很少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对孕妇的安全性也很好,只要注意用药后及时、充分漱口,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局部不适。

误区三:口服优于吸入

有的患者认为吸入药太麻烦,不如口服方便,其实相较口服药,吸入药物直达肺部,起效迅速;用药剂量小,全身副作用也小;此外吸入药比口服药更便于携带。

误区四:吸入装置使用想当然

吸入装置使用错误势必会影响治疗有效性,调查显示常用吸入装置使用错误率高达49-76%[4],常见错误包括:

1.给药方式不正确[5]

定量装置: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用药前未摇匀,造成给药剂量不足;

都保:需通过旋转下方红色旋柄实现给药,正确的方法应该保持装置直立向一个方向拧到底再向相反方向拧回来,听见“咔哒”声才完成一次上药,有的患者误认为装置向一个方向拧是给药,而另一个方向是关闭;

舒利迭:在打开装置后,需推动上药滑杆,完全按下才完成一次上药,有的患者错误的认为打开装置就完成了上药,于是一边推动滑杆一边吸入药物,造成吸入药量不准;

药粉吸入器:需先放入胶囊,然后刺破胶囊再吸入,部分患者会忘记刺破或刺破后不松开按钮,导致无法吸入。

2.吸入操作不正确[5]

(1)吸入前,常见错误是未充分呼气以及对着吸嘴呼气,有的患者不理解为什么要呼气?呼气是为了吸药时吸气力量更足,从而保证更高的肺部沉积;呼气时对着吸嘴会吹散已上好的药物,导致吸入剂量不足。

正确操作:握住吸入装置并远离嘴,缓慢深呼气。

(2)吸入中,主要是快速用力吸入或者是吸入过程中换气,造成吸入时间过短,药物过早的停留在口咽部。

正确操作:用力均匀平稳深吸气,一口气吸入,使药物有充足的时间到达肺部。

(3)吸入后,未屏气或屏气时间短,造成药物随呼气呼出;还有的患者用药后不及时漱口,甚至误认为把漱口水咽下,可以避免药物的浪费。其实只有到达下呼吸道的药物才能发挥治疗作用,粘附在咽喉部的,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正确操作:屏气10秒(至少5s);及时漱口,吐掉。

最后我们要坚信

慢阻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大力倡导45岁以上人群应该像测血压一样,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同时慢阻肺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重要的是在稳定期能够未雨绸缪,坚持长期规范吸入治疗,尽享畅快呼吸!

综上所述

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药物的了解,是一个很大的盲区,那么就需要有些人来扫盲。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药师也是个“师”,即被赋予了职业的使命,那么我们当仁不让,在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乘着医改的东风,传药道,授药法,解药惑!

参考文献

[1]2017 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3]Mueller S,Wilke T,Bechtel B,et al.Non-persistence and non-adherence to long-acting COPD medication therapy:A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a large German claims dataset[J].Respiratory Medicine,2017,122:1-11.

[4]Molimard M,Raherison C,Lignot S,et al.Assessment of handling of inhaler devices in real life: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3811patients in primary care[J].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2003,16(3):249-254.

[5]马凌悦,田硕涵,周颖等.药师指导患者使用吸入装置的效果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6,25(3):357-360.

科普智囊团

作者:李玉云——吉林省药学会安全用药专业委员会

编辑:药小师——合理用药科普

校对:药小师——合理用药科普

审稿:马满玲——“药科普·益万家”合理用药科普评审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药科普·益万家”合理用药科普优秀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