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退役后的悲惨生活

 大雪风飞扬 2018-09-18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退役后的悲惨生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退役后的悲惨生活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退役后的悲惨生活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退役后的悲惨生活

《十五从军征》赏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开篇两句,“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所以遇到家乡人就问“家中有阿谁”——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退役后的悲惨生活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退役后的悲惨生活

三国时期,小兵过得有多惨?

《十五从军征》是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的一首五言诗。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东汉末年,宗室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拿了地盘后自领州牧,刑名钱谷军事大权尽掌手中,然后就能搞割据了。

为了扩展自己的军事力量,除了州牧运用国家权力强制人民服兵役以外,大部分的兵员都是招募而来。最初当兵还是一个能保障吃饱,还有一定津贴可领的好工作——刘备在徐州东山再起,靠的是糜竺花钱募兵;孙策下江南募兵时,更是开出了士兵可以免除赋税徭役的优惠条件。所以穷苦人民纷纷参军入伍。

但是,士兵与招募的将领之间,往往会产生人生依附关系,到后来士兵就可能成为这名将领的家兵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当时的朝廷兵源日减。于是,为了保证国家有充足的兵源,世代为兵的士家制度在各国纷纷建立起来。

也就是说,一旦被编为士家,不但要长期当兵,很难复员,而且士兵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也都要当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按照曹操《步战令》里的规定:“卒逃归,斩之。一日家人弗捕执,及不言于吏,尽与同罪。”也就是说,如果士兵半路跑了,士兵的家属就会被治罪,轻者沦为奴婢,重者甚至要被砍头。

为了进一步控制士家,曹操还设立了“错役”法,也就是说服兵役所在的郡县一定要与其家属所在的郡县错开,不能在同一个地区。直到后来曹魏发现让兵士回家“创造人类”以补充兵源的必要性,这才逐渐允许兵士与家属住在一起。

更不人道的是,作为士家,士兵的老婆、闺女可能会被重新婚配。魏明帝曹叡曾下诏,如果士家的女儿已经嫁给平民了,强行拆散他们的婚姻,将这些士家女配给光棍儿兵士当媳妇儿。此外,曹魏还实行过一种制度,如果兵士死了,他的遗孀也由国家强行分配给别的兵士当老婆,这个制度直到曹爽死后才废除。

另外,最初兵士只要负责打仗就可以了,但是曹丕即位后,要求兵士不仅要打仗戍边,还要屯田。屯田收获后需要上缴收成的50%,西晋以后,屯田上缴的收成甚至高达70%—80%。所以,作为一个兵士,你不仅随时可能战死沙场,回来种田还可能被活活累死。

所以,越到后来,官方可以控制的人民越来越少。本来东汉是人口五千多万,到三国时期,三个国家加起来才六、七百万……人都到哪儿去了?除了战死、饿死、病死的,大部分都逃亡、藏起来成为“隐户”、“野人”了。所以曹操看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确实是实情,身逢乱世,真的人不如狗。

PS:汉朝的代表性诗歌到这就差不多讲完了,接下来要进入三国时期了。一笑这是系列文章,从《诗经》、《离骚》一路讲来,感兴趣的可以作为国学入门读物看下,毕竟市面上讲唐诗的多,唐以前的诗歌像我这么系统讲的少,也算查漏补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