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绥军冷知识:山西人占比不多,而且不招商人

 文野 2019-07-25

说到晋绥军,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可是咱们山西军阀混战时期的地方武装。他们的主要活动半径也就是主要以山西地区为主,至于他们的形象,大家不妨参考下《亮剑》。今天,笔者不讨论晋绥军的作为,而是来给大家讲讲关于晋绥军的两个冷知识。

网络图片

我们知道在旧社会,农民是旧军阀的重要兵员。除了农民之外,工人、商人、学生也是士兵的来源之一,不过占比例会很低。所以基本上每次下乡征兵,晋系军阀的管理层们基本上也都以各地农户家里的精壮劳动力为主要征兵对象。

网络图片

之所以选择农民作为主要兵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农村生产力比较低下,如果家里的人口多,填饱肚子都是问题,所以当兵吃皇粮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不少农家子弟参军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原因就是农村的教育比较落后,农家子弟的思想较为单纯,有很大的服从性。而军队的服从性,则是晋系军阀所追求的。

晋绥军冷知识:山西人占比不多,而且不招商人

网络图片

而对于商人来说,商人的逐利本性和流动性强的特点使得他们缺乏农民的朴实、顺从,组织性也不如工人,所以招兵者很少愿意招商人为兵。

晋绥军冷知识:山西人占比不多,而且不招商人

网络图片

由于中国的贫穷和教育水平低,所以知识分子和学生的数量少,从军的更少,阎锡山就坦言他们是宝贵的资源,“在战场上牺牲损失太大”,所以并不鼓励他们和普通兵一样上战场。不光是阎锡山,新桂系在抗战时期组建的学生军也主要担任社会动员、政权建设等任务,很少与敌人直接交锋。无论是什么职业,只要户籍明晰、来历清白,是“良家子弟”,就是不错。

晋绥军冷知识:山西人占比不多,而且不招商人

网络图片

在军阀战争时代,中国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产生了大量的流民,他们或者聚而为匪,或者应募当兵,或者朝为匪暮为兵,造成严重的“兵源匪化”的现象,这些人将土匪的习性带入军营,为“兵匪一家”做了最好的解释。短视的军阀只想着招兵买马、迅速扩军、壮大势力、占领地盘,对这一问题置之不理。阎锡山在山西厉行村制,试行,“乡兵制”(即征兵制),在各省中独树一帜。晋绥军有着相对优质的兵源结构,这对维护山西的社会秩序大有裨益。

晋绥军冷知识:山西人占比不多,而且不招商人

网络图片

晋绥军的兵源地图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一支军队的士兵来自哪些区域?哪些地方盛产士兵?兵源地理分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不能想当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样本作支撑。笔者搜集到几千名晋绥军士兵的户籍信息,制成“兵源地理分布图”,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晋绥军士兵虽然驻扎山西,也是主要在山西防卫。但是军中的山西籍士兵的比例并不一定最高,直隶(河北)经常超过山西排第一位,在实行征兵制一段时间之后,山西籍士兵的数量才占了绝对优势。

第二,交通因素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在抗战之前,山西籍的晋绥军士兵基本分布在大同—太原—运城一线,这是全省相对平坦和富庶的地区,30年代还修建了纵贯南北的同蒲铁路,交通更为便利;在省外,士兵也基本上来自陆近山西的县份,或者像今天石家庄一样交通发达的地区。而吕梁山区虽然是山西的土地,却并没有为晋绥军输送多少兵源。总体来看,士兵的年龄结构还算合理,20-30岁的占绝大多数,但是40岁以上甚至50多岁的也经常可见,就搜集到的晋绥军士兵的样本来看,到抗战时期40岁甚至50岁以上的人比例增加幅度较大,兵源有所恶化,而这也正是补兵最困难的时期,兵源l}乏和兵源结构恶化两个问题常常相伴而生。一支军队中,如果老兵多的话,战斗力一般会更强,有的军队干部把老兵称为“国之瑰宝”。从材料来看,服役三年以上的老兵很少,可能是战斗减员、士兵潜逃之类的原因造成的。

中国当时的教育水平落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又不愿当兵,就造成了士兵识字率低的问题,这对军队的战斗力和其他各方面的建设都有消极影响,从档案中可以经常看到“士兵不识字,缺乏基础军事知识,兵教育尚差”;“文化程度太低,教育进度甚慢”“士兵文盲多,识字教育不能经常进行”的问题。这是社会问题在军队中的反映。

募兵制下的士兵家庭多贫寒,他们首先是为了生活才愿意入伍的。征兵制的原则是全民皆兵,不论贫富,所有符合要求的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要做到“三平”。但是实际上由于国家机器的不完善,应征入伍的士兵还是以穷人为主。

兵役制度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征兵制、募兵制。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强制和自愿。中国的国防力量为什么这么弱,在列强的侵略下毫无还手之力?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比较研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和兵役制度有关:中国曾经实行征兵制,国势强盛,但是后来(有说汉代以降,有说宋代以降)改行募兵制,国势渐衰,如今竟沦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考察近代西方诸国的强盛轨迹可以发现,实行征兵制、兵民一体、全民皆兵是他们比较普遍的特征,中国若想复兴,必须走列强的路,改行征兵制。

无论是官方的修辞还是民间的话语,无论是政府的公文还是学者的著述,这种观点俯拾即是,阎锡山即为其中一员。征兵制的优越性早在清朝末年就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公文中也说明要实行征兵制。

计划经过几年准备,到1936年正式实行征兵制,但是实际上一直推迟到了抗战爆发,在实行的过程中还弊端百出。反映了改行征兵制的艰难。值得注意的是,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在闭塞、贫穷、落后的山西却“独能行之”,在当时得到文公直、丁文江等人的称赞。后世学者如齐锡生、张欣等人据此认为“山西省是1916年后保持正规的征兵制度的唯一的省”,“他主政山西后,该省成为保持正规的征兵制度的唯一的省”。

晋绥军冷知识:山西人占比不多,而且不招商人

网络图片

但是他们对山西征兵制的认识仅止于此,而征兵的细节却应付阔如。我根据山西省档案馆的档案材料,对此做了些深化研究。山西正式开始实行征兵制(即阎锡山所称的“乡兵制”)大概是在1920年左右,这一制度的实行对优化晋绥军的兵源结构、维护山西的社会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阎锡山被称为“模范省长”也有赖于此。

不过我们对此也不能过分拔高,征兵制本应以“地域的普遍性”为基本特征,但是研究发现,在抗战爆发之前,山西省内的征兵基本上局限于大同一一太原一一运城一线,即交通便利、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而广阔的晋西地区却被长期冷落,直到抗战爆发,山西大部沦陷,晋绥军偏居晋西一隅,晋西才成为主要的兵源产地。

晋绥军冷知识:山西人占比不多,而且不招商人

网络图片

但是纵观这一时期,通过各种档案我们不难看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以农家子弟为主,知识分子次之,工人再次之,而商人的比重则一直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