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感冒来看中医高手如何用药

 谎言的年代 2018-09-18

说用药之前首先讲讲人为什么会生病?看过上一篇后大家都明白了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大致是怎么运作的。那生病究竟是什么原理?一般来说,人体生病是因为上一节课讲到的这个“一气循环”的模式出了故障,其实人体和机器一样,某个地方运转不灵了,就会你干扰我,我干扰你,打破原有平衡,于是各种各样的病就来了!



人体出故障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外界的干扰,比如风寒,暑热,虫蛇咬伤,吃进去的食物等等。第二个是自身的内部循环受年龄影响,所谓年老气衰,五脏六腑功能老化,运转越来越无力,就跟电瓶车快没电了一样,越跑越慢。


前者好解决一点,中医的汤药针灸的施治,就可以帮助循环系统重建,疾病自然消退。后者就比较麻烦,毕竟人的年龄不可逆转,青春不可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些零件逐渐老化总是难免的。

《易经》六十四卦,人出生的时候本是纯阳乾卦,一共有六个阳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逐渐衰退,就被剥落变成阴,到老了之后只剩上面最后一个阳爻在独撑,下面全是阴爻,这就演变成了“剥”卦,群阴剥阳之象,一点阳气,犹如摇曳不定的烛光,随时有覆灭之危,人到此时,几乎就只剩一口气了。


人随着年龄渐老,每天耗费心神在工作,家庭上,忙忙碌碌为房子,车子和孩子,数不尽的各种应酬,人情来往,忙里偷闲还要玩手机,打游戏,再看个电影约个炮啥的。。。人的阳气就这样一点点在各种损耗中被剥落得七七八八。如果最后一个阳爻也变成阴爻,卦就成了坤卦,坤代表大地,人死了就埋入地里了。

身体机能衰退而逐渐致病,就不是吃颗药丸打一针即可解决的事了,需要长期的精心调养和锻炼,方能逐渐恢复。除了食补和药补,还有最上乘的“气补”,所谓“食气者神明而寿”,这是一种古老的锻炼身心的方法,中国古老的岐黄医道和道家的长生久视之道,都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比如道家的添油续命,洗髓伐毛之术等等。


回归主题,我们今天主要来看看中医高手是如何用药的,学习这种高手的思路之后,大家才不会被一些庸医所蒙蔽,动不动就给开名贵中药,要不就是一副方子里面数十味药,让你眼花缭乱,自己还没法分辨,不得不花巨资,喝了还不见效。


我们用最简单的感冒来举例,来看看这种用药思路。


人体最外层有一层无形气罩,叫做“卫气”,顾名思义,就是护卫之气,这个人人身上都有,只是强弱不同,平时抵御外界的寒热伤害全靠它了。卫气就像是人的城墙,寒气就像敌人在攻城,一旦空调的寒气突然侵袭,就像敌人大军压境,卫气的防御被压制收缩,人就会大热天的毛孔闭汗,盖被子都觉得冷,因为防御圈被挤压,所以就会头痛,甚至全身都痛。

如果你此时马上喝下一杯热姜汤,同时用热水泡脚,一直到背上发汗,就相当于快速调动人体的气血去赶走风寒这个敌人,防御圈不再被迫压缩,感冒和头痛就立马好了,不会继续发展。


可是如果有的人受的风寒特别重,敌人力量很大,并且都聚集在边境,那怎么办呢?姜汤虽可驱寒,毕竟只属于近卫军,没力量长途跋涉去扑灭边境的敌人,鞭长莫及啊。不过不用怕,用药如用兵,古人在《伤寒论》里面,就用了“麻黄”这味药作为主力兵。


相比而言,麻黄属于远征军,可以调动更多的元气奔赴边境去消灭敌人,不过这种情况下对自身的消耗也会较大,有些体虚的人可能扛不住。所以我们必须严格侦查敌人的力量虚实,结合自身的实力,才能去判断用什么药。

敌人势弱,就配点紫苏,薄荷之类的药,紫苏与薄荷都是疏风解表,也就是派出轻装部队把入侵人体表层的敌人赶走,但是紫苏是辛温解表,消灭的是敌人的寒凉部队。而薄荷则是辛凉解表,这只部队里面还带着消防车,消灭敌人的同时还要负责灭火。所以一般感冒有发热现象的时候,用薄荷的效果比较好,可以解热降温。

紫苏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用途,就是暖胃下食,一般吃生鱼片的时候,会放一些紫苏垫在下面,就是让紫苏去解除生鱼片的寒凉与腥味,保护脾胃。如果风寒感冒的时候感觉身体寒凉,而且没胃口,这时用紫苏就是一举两得。不过紫苏和薄荷都是轻装部队,只能对付不太厉害的外敌入侵,如果敌人来势汹汹,重兵压境,没办法,就只能上麻黄了。虽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也没办法,敢犯我虎躯者,虽远必诛!

这种受寒的感冒属于卫气系统承担防御任务,如果人在流汗毛孔张开的时候,突然被一阵风吹过,直接突破卫气的防御进入营气系统(营气系统在肌肉层面),那敌人就不是大军压境了,而是相当于特种部队直接利用边境防御部队的疏漏深入人体,古人把这种入侵的敌人叫做“风”。


这种感冒就叫做伤风感冒,而不是伤寒感冒。这时就不能用麻黄汤了,而是用桂枝汤,桂枝这味药不同于麻黄是奔赴卫气系统帮助防御,而是进入了营气系统歼灭入侵之敌。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书上说薄荷可以散风寒,麻黄也散风寒,生姜也散风寒,桂枝还可以散风寒,那到底该用谁?现在心里就有数了,药不是随便用的,要根据中药的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等等综合考虑,做到每一味药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用药跟打仗一样,要了解敌人的实力与特点,还要了解各种中草药的特性,才能坐镇中宫,合理布局,调兵遣将去打赢战争。很多学了中医很多年的人,都搞不懂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我们现在就明白,风入侵,就派桂枝汤,寒入侵,就派麻黄汤,风寒一起来,就派麻黄桂枝各半汤。

不管是伤风感冒还是伤寒感冒,如果你没有重视战情,延误时机,没有及时的把敌人赶走,这时病情就会开始出现变化。


由于风寒的干扰,原本肺气往下肃降的力量被削弱了,人体的阳气停留在肺的位置,不能顺利的下降,就会开始灼烧肺里面的水,烧一下肺水就变凝固成为白痰,再继续烧,白痰就转为黄痰,同时出现嗓子干疼,甚至肺炎等症状。肺气不降,就会咳嗽,胃气也会跟着不降,这时的我们就胃口很差,不想吃饭。

这就是病情的第二个阶段风寒化热了,外界的敌人已经让我们内部的正常循环出现连锁故障。每一个故障就对应着一个症状,虽然每个人的表现有各种不同,比如有人嗓子疼,有人咳嗽,有人发烧,但引起这些症状的共同原因就是寒气干扰了肺气的肃降作用。


所以治病的时候,必须有火眼金睛,目光如炬,一眼看出根本原因,方能对症下药。不能嗓子疼就吃润嗓子的药,咳嗽就吃治咳嗽的药,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就是如此。如果一个中医看你说哪里不舒服就给你开治哪里的药,那这个医生肯定是个半瓢水。


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我们又该怎么排兵布阵呢?这时我们用药,就需要兵分两路了,第一路兵还是要派出去赶跑寒气,因为它是罪魁祸首。第二路兵,就得去帮忙把肺里面停住的元气降下来,同时还要把生成的痰化掉。所以我们派出了第一路兵麻黄,桂枝,薄荷等去破敌,同时派出了第二路兵黄芩,麦冬等去降肺火,川贝母,杏仁去止咳化痰。当然,这么用药只是举个例子,让大家明白中医用药的思路。


实际上,还得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去搭配这些药,比如有的人胃寒,肺热不重,那么麦冬这样偏寒的药就要少用,或者多加生姜中和麦冬的寒凉。

从第二个阶段的用药布阵,我们就能明白怎么去根据病的发展阶段,病人的体质,以及中药的特征来选择中药的搭配。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药方去治疗疾病。就算是一些中成药,也是充分的考虑了药物互相之间的中和作用,才能把副作用降到最低。比如念慈菴川贝枇杷膏的搭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等负责润肺,法半夏、五味子负责降气,生姜、甘草负责和胃,薄荷负责散风热。


为什么这里用薄荷不用紫苏,就是因为这个枇杷膏主要是清凉润肺的。如果咳嗽是寒咳的话,就是用小青龙汤颗粒,而不是枇杷膏了。判断寒咳和热咳是用药的关键,寒咳是寒饮在肺里堵住了,呼吸不畅而咳嗽。而热咳则是肺火把水烧干了,干燥的咳,判断寒热除了脉诊外,就是看痰的颜色,如果是白色带凉意的一般是寒咳,如果是黄色甚至带血的,就是热咳。一定要记住枇杷膏主要是针对的热咳。

枇杷膏在清热润肺的基础上加了生姜甘草保护胃不受寒凉药的侵害。如果一个中医看到肺火就用天冬这样的寒凉去降火,丝毫不考虑病人是否有胃寒,吃完药后肺火是灭了,但是脾胃就搞坏了,甚至造成腹泻。


可见全局观是一个好中医的必备素质,没有全局观就是不负责任。所以说,学中医难就难在这种高屋建瓴,纵观全局的思维方式。难怪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实在是两者共通之处太多了。


西医对付这个感冒的方法很简单,用挂吊瓶,那个吊瓶是极为寒凉的,一入人体立刻就把停在肺里的阳气给消灭掉了,很多发炎的症状就消失了,但寒气停留在身体内部无法祛除,每挂一次吊瓶,身体寒气就重一点,顺着六经传变往里深入,从阳明,太阴,直到到厥阴,有些小孩阳气弱,吊瓶一多,寒气入骨髓就变成了白血病。

后来中医火神派的兴起就是因为中医的寒凉派把中医的路带歪了,才提出的保护阳气,大量的用附子能热药。这个火神派的思路及对错我们以后的文章再谈。


这一课通过感冒这个例子,我们形象的学习了疾病在人体的演化过程,以及中医用药的思路。后面的文章我们将从贫血,长痘,长胖,肾虚,脱发,便秘,痛经,等一系列常见问题的形成原理,来讲解中医如何治疗身体的虚病和亚健康。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还请帮忙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