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日,生日实质上算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纪念日,纪念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一般在中国比较重视老人和儿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会。 现在过生日,许多人就是大家一起聚餐,吃生日蛋糕。但是过生日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古人过生日又是什么样的呢? 古时,生日,又称生辰,祝寿,也叫贺寿或拜寿。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过生日”“做生日”,不能称“做寿”因为“寿”是年龄长久之称:年满六十或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为“祝寿”“做寿”。 生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日子,每到这个日子,有家人朋友陪伴一起度过,会感到温暖幸福。然而,过生日这个习俗,中国人在早先是没有的。 翻开史籍,魏晋南北朝之前,我们找不到过生日的记载,人们也没有“生日”这种意识。专门讲礼仪的《仪礼》《礼记》《周礼》里面都没有说到过生日的礼节。 魏晋以后,才陆陆续续有了过生日的说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人们已经流行在生日这天大吃一顿,当然,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过生日的讲究自然不同,古代皇帝的生日,都被当成是节日。把皇帝生日作为诞节,并且在礼典中有庆贺仪式的规定始于唐朝。 唐代时,太宗对自己的生日很重视,把自己的生日定为降诞日。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过生日,皇上在花萼楼请百官大吃大喝。百官进万寿酒,献金镜绶带和以丝织成的承露囊。举国欢庆,还放三天假,可见其盛。这天不仅举行宴会,而且君臣还赋诗唱和。 在这之后历朝皇帝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到了清代,皇帝的生日主要概括为八个字:“普天同庆,天下大赦”。这一天,在京城,皇帝所到之处,政府负责部门要用彩画、布匹、新建筑物等将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歌舞升平。各地政府的文武百官,要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礼,祝贺皇上万寿无疆。 自从这以后百姓过生日、做寿的习俗也逐渐兴起。但就算是百姓过生日,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在古代,“过生日”和“祝寿”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寿”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龄大。古人把“寿”推为“五福”之首。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各种追求和祝愿长寿的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祝福长寿的礼仪。 这种礼仪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时举行的,当地称之为“祝寿”“拜寿”“贺寿”“庆寿”“做寿”“过好日子”等等。 从上述传统观念出发,把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寿”,俗以为这样叫了是会“折寿”“短命”的。 那么,在什么年龄“过生日”才能叫“祝寿”呢?这从来没有统一的规定。从当地民间习惯来说,一是要在50岁以上或是有了孙儿;二是父母已经去世。一个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经过了50岁,也不能在家中“祝寿”,只能“过生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尊亲在不敢言老”。 古代人过生日,也有一定的流程分为寿诞、寿礼、寿宴。 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 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示庆贺。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岁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更多的时候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 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寿庆通常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儿女们在寿辰日要给父母做寿。谚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80岁寿辰多沿至下年补行。俗称“补寿”“添寿”,也有提前一年庆寿的。 此外,只要是成年人寿庆,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计足龄;女子则“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都是“贺九不贺十”。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所以不贺百岁寿。古代大办寿庆的,多是些大户人家或者地位尊贵的,贫穷人家则不做寿。 庆贺生日的人家,会先为寿星蒸米粉或面粉做的“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给亲族好友,同时告诉他们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喜。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媳妇陪衬。 庆寿的时候,庆寿的家庭发出请柬,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者挂“百寿徒”,两边挂贺联“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 摆好寿堂后,寿辰前一天晚上,红烛高照,寿星在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堂,受子孙和幼辈叩拜礼,这就是俗称的“拜寿”。寿诞日为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祝贺,这就是“拜生日”。 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没有到的还会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当然是越多越好,为了取多福多寿之兆。要注意寿宴之时千万不能打碎碗碟,这也是被看做不吉利的。 寿宴过后,寿星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 现在人们过生日要简单得多,最多就是办一场生日宴,但无论如何人们对父母的那份感怀不会减! 弘扬优秀齐鲁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稿件內容:国学、历史、文学、戏曲、美术、书法、摄影、礼仪、民俗、服饰、健康、美食、旅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