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千华驻 2019/05/07发布生日是人来到世上的纪念日,对本人具有特别的意义,因而庆贺生日颇为流行。而向别人祝寿,则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项内容。 在我国为别人祝寿,即“上寿”的风气开始很早。金文中就有多种写法的寿字出现,可见商周时期已有了祝寿的活动。但当时祝寿并不是固定在出生纪念日。 据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9考证,封建帝王确定在生日举行大型祝寿活动始于唐代。 729年农历八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庆祝自己的生日。宴会后,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率文武百官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为“千秋节”。 唐代自唐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全国都休假3天举行庆祝活动,“朝野同欢”。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寿,献上甘露、醇酎和“万岁寿酒”。各道节度使为博得皇帝欢心,则献上大量珍物宝玩。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作寿酒宴”,庆贺皇帝的生日。 据《宋史·礼志》载,1012年11月,宰相王旦生日,宋真宗赐羊30头、酒50壶、米面各20斛,允许摆宴、奏乐,大加庆贺。除宰相外,宋代亲王及皇帝宠爱的官僚每逢生日,皇帝都赏赐礼物以示祝贺。 由于封建帝王的倡导,上行下效,各级官僚借送生日贺礼之机拉关系、交权贵,在宋代成为普遍的风气。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在奸臣秦桧擅权时,“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馈。其后州郡监司率受此礼,极其僭侈”。以至于1156年,为刹僭侈之风,宋高宗还曾下诏,禁止在职官吏过生日收贺礼。但从各种文献记载看,这道禁令并没有起太大作用,其后送生日贺礼之风仍然盛行。 宋代除生日送财物外,还有生日献诗词的风气。大文学家苏轼《东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贺生日的诗,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诗》等。明清时期,还有以绘有寿星的画轴作为生日贺礼的。不过,据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9载,当时风气是“只受文字,其画却回,但为礼数而已”。而且画轴常常并不打开就退回,故而还出现了“无寿星画者,但有它画轴”,就用“红绣囊缄之”以滥竽充数的现象。 《十驾斋养新录》就记有这样的事例。当时有一名叫王安礼的州官过生日,其属吏依照礼节送上许多画轴。王安礼忽然心血来潮,命令将所有的画轴均启封,展开挂在厅堂中,以显示生日之隆重。 但当他兴高采烈地率领众来宾参观这些礼品时,才发现画轴中有画着佛像的,有绘着鬼神的,更有甚者图上竟是两只猫,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祝寿一般是在生日当天,家属及宗族、戚友都要行拜礼并颂念祝贺言辞,故又称为“拜寿”。也有在前一天晚上就去贺寿的,称为“预祝”。如有人在生日的第二天前往贺寿,则叫作“补祝”。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古代还盛行为已经去世的祖父母或父母在他们诞辰纪念日“称觞祝寿”,叫作“冥寿”“阴寿”或“冥庆”“阴庆”。据清代廉吏范祖述《杭俗遗风》载,冥寿之礼,大体如同为生者做寿。凡在家中做冥寿,子孙要身穿彩服,设置寿堂,宗族及亲友登堂拜祝。 冥寿礼品不得送对联,可送寿屏、寿轴。送寿轴者,上书“仙山不老,佛国长存”等字样,也有单写一个“庆”字的。如送桃、糕、烛、面之类,须加纸元宝10副、糖茶2杯,而不送鞋袜。 家中冥庆不拜忏,酒席荤、素均可,以素席为多。如在寺院做冥寿,则必须拜忏,或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更为隆重者,要拜水陆道场,由49个和尚拜忏七七四十九天。 事毕,阴寿者牌位可放入寺院中的根本堂,以承受香火。做冥寿表达了人们对已故先人的怀念。其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寿诞礼仪的基础,源于较独特文化信仰传统。我国古代所谓“五福”,讲的是五种人生理想。民间的说法是福、禄、寿、喜、财。 在古籍中,“五福”说法略有不同,寿排在五福之首。我国最早史书《尚书·洪范》说: 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不仅寿居首位,而且其他几福也多与此有关,比如康宁、考终命。古人解释,考终命为“皆生姣好以至老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可见,人的一生,寿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上述观念,古人都十分重视寿龄。在古代文献资料中,这方面的记载不计其数。人们不仅在现实生活领域千方百计地寻求、实践长寿之道,也苦心孤诣地在信仰、礼仪生活里创造、应用长寿之术。 首先,人们创造了祝福、庆贺长寿的礼仪,这就是寿礼。其次,人们根据社会价值观等赋予一些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比如拣佛头儿上寿,对人弄刀折寿,等等,从而趋利就福、远祸避患。最后,人们还创造了寿星这样一位吉祥人物,时常加以寿礼,并把寿字用许多形体写出来,组成“百寿图”。还择定许多长寿的象征物,入诗入画,借以寄托长寿愿望。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我国传统寿诞礼俗的丰富画卷,而其中寿礼最为突出。 寿礼也叫“过生日”,此外还有“做寿”“祝寿”“庆寿”“贺寿”等名称。特定年龄又有特定称呼,如“庆八十”“贺六十”“古稀之寿”等。 传统寿礼有一套仪规。先要设寿堂,摆寿烛,挂寿幛,铺排陈设,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到了生日那天,寿堂正中设寿星老人之位,司仪主持仪式,亲友、晚辈都要来上寿。辈分不同,礼数有别。 平辈往往只是一作揖,子侄辈则为四拜。有的并不设寿翁,客人只是到寿堂礼拜,而由儿孙辈齐集堂前还礼。 当然平常人家也有不设寿堂,只设寿案的。旧时北京的寻常百姓家,多是到香蜡铺请一份木刻水印的“本命延年寿星君”的神马儿,夹在神夹子上,头前摆上寿桃、寿面,点上一对红蜡,压一份敬神钱粮而已。 寿筵是寿礼的重要一环,主家往往大开宴席,款待来客。宴席的馔肴不外乎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但少不了的是面,俗称“长寿面”。 贺寿的来客都要携带寿礼,诸如寿桃、寿糕、寿面、寿烛、寿屏、寿幛、寿联、寿画、寿彩、万年伞等。这些礼品中但凡能缀饰、点画图案的,一般都要加上一些象征长寿的图案等。 寿诞礼仪的许多仪式是建立在民间信仰基础上的,了解这些俗信,对于理解寿诞仪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人的寿命的俗信很多,诸如:一些地区小孩10岁的生日由外婆家给做,称“爱子寿”;青年20岁的生日由岳父家做;“做九不做十”,即逢整十时在虚岁数九的那年做寿;有的地方“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十”“九”和当地方言“贼”“鸠”谐音,故不做;40岁不做,因“四”与“死”谐音。 人们相信行善积德延年益寿,扶贫济弱、修桥补路都可以积德。不过,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就产生了可以积寿、增寿的象征性行为,诸如诵经礼忏、焚香祷告、庙观施舍、放生动物、抄写经卷等。 民间信仰认为,寿命在天,寿数有定,该活多大年纪就能活多大年纪。因此,寿数就像个人财产一样可以出借和转让。“借寿”仪俗就建立在这种信念基础之上的。凡家人有病,医治无效,深知没有活命可能的时候,人们便认为此人寿到,只能借寿给他,以求延寿。 出借寿数的多是病人的子女或亲戚挚友,并且必须自觉自愿,否则不会灵验。借寿时,出借寿数者要斋戒沐浴,虔诚拜祷,祈求老天爷允许借寿。如果病人出乎意料地转危为安,人们就认为老天已经准许借寿,因此要焚香许愿,答谢苍天。 我国民间习惯以百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60岁为下寿。从60岁开始,各地风俗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就为当事者举行祝寿活动。 按照旧俗,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可以有资格做寿的,做寿是一件极其重要而慎重的事,所以第一次做寿就更是慎之又慎。 在许多地方,第一次做寿都是由丈母娘来操办的。在四川西部,这叫作“开寿”;在福建、浙江一带则叫作“女婿寿”。大体情况是,在女婿婚后第一次过生日或女婿满30岁生日时,岳父岳母带着礼品到女婿家去贺寿。所带礼品有黄鱼、猪肉5公斤,米酒2瓶,面条5公斤,衣服2套以及桂圆、枣子、橘子等。 这些礼品各有各的含义:鱼象征“富贵有余”,米酒象征“粮食充足”,面条象征“长命百岁”,衣服象征女儿“有依靠”,桂圆、枣子寓意“早生贵子”,橘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女婿收到礼物后,要以长寿面和果品、糕饼等回敬岳父岳母,敬祝岳父岳母健康长寿。传统做寿礼俗很多。 花甲寿是指60岁时做的寿。人们认为,活满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天地宇宙和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所以,民间特别重视庆贺花甲寿诞,礼仪比普通的寿礼更为隆重。 古稀寿特指70岁时的寿诞,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诗里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所以人们把70岁叫作“古稀之年”,把70岁生日做的寿诞叫作“古稀寿”。 过大寿是指从60岁生日开始,凡逢整十如60、70、80岁生日时举行的寿礼,都叫“过大寿”,同时也特指老人80岁生日时举行的寿礼庆典,所以又叫“庆八十”,是流行在大多数地区的一种寿诞风俗。 人活到80岁,便被人们誉为老寿星,80岁做生日是大庆,届时子女亲友都来贺寿,送来寿幛、寿烛、寿桃、寿面、寿联等,同时设寿堂,张灯结彩,接受晚辈和亲友的叩拜、祝贺。礼毕,共享寿宴。 阅读链接过生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有个少年家境贫寒,和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一次,少年突然得了一种不知名的重病,家里无钱医治。眼看奄奄一息之际,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方法,称某月某日,“八仙”将路过此地,可备上酒水以求他们帮助。少年依计行事,果然见到了“八仙”,治好了怪病。 “八仙”临别时告诉少年说:“今日是你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日予以庆祝,定可长寿。”消息传开后,过生日置酒请客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流传开来。 |
|
来自: 书香中医专科馆 > 《万年日历寿宴请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