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与中华文明

 御云斋艺术馆 2018-09-19

自6月11日开始,作为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开始面向全社会征集优秀作品。


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已经静静流淌了2500余年,成为贯通中华南北大地的一条文脉,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下形成运河独有的文化底蕴。大运河流经的每一个地方,运河文化都深深浸润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大运河的每一滴水,都闪耀着文学和诗意的光辉。


8月30日起,阅读君将精选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从文章中感受大运河的美丽风光和历史文化,从字里行间体味运河儿女对大运河的深情。


如果您对运河也有感触,心中也有故事,欢迎投稿至邮箱yhzw2018@163.com,和我们一起分享。





大运河与中华文明

陈喜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当人们听到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想起祖国, “大河”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乡愁。在中国,确实有一条大河,能够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引起集体共鸣。这条河就是纵观南北数千里,流淌数千年,集无数中国人经验与智慧于一体的京杭大运河。


▲电影《上甘岭》


众所周知,大运河对于促进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完整统一、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体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载体,是先人留给今人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足以光耀千秋,永存于世。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开始,人与水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其实,中华历史不只是治水的历史,还是一部用水的历史。《尚书·禹贡》讲述了“大禹用水”之事,大禹平定水土之后即利用水路把各地的贡赋运至夏之都城,这应该看作是漕运的最初源头吧。按文献记载,大运河最早开凿于公元前486年,吴国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文字记载是晚于历史事实的,运河的起源时间肯定比这更早,大禹用水即说明这一点。“上善若水”,大运河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大运河为人们带来了利益,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大运河虽然有开凿之苦,但其功用却泽被万世。


▲大禹治水


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地,这样的地理形势造就了百川归海,各自东流的自然水文格局。中国自然地理形态不利于南北交流,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水路大动脉,极大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京杭大运河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构建了一个通过全国各地的庞大水网,灵渠连接两广地区和长江流域,运河联通大海,借助海运连接东北、福建、台湾等地,大运河始终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推动并塑造了辉煌的中国大地域文明。



封建时代,王朝统治有赖于漕运,漕运有赖于运河。大运河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中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多民族大家庭的建立。大运河不仅是漕运通道,也是商旅百货经行之路,各种物资通过大运河运送到全国各地,运河成为一条流金淌银的商业动脉,在这条河上,无数城镇因此而繁华,北方有“一京二卫三通州”,富庶江南则是“上有天堂,下游苏杭”,齐鲁大地有“繁华压两京”的临清,江北则有“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的淮安城,千千万万个运河沿线城镇创建了一幅幅的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大运河还是一条南北地区客运通道,无数迁客骚人借助大运河来往于南北地区,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太多了描述运河的传世名句,唐代诗人张继所写《枫桥夜泊》一诗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展现了大运河上旅人无尽的忧思,清代诗人王维珍的“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则描述了大运河北端的标志——通州古城内的燃灯佛舍利塔。


▲枫桥夜泊


大运河还是历史上与海外各国交往的文化通道,朝鲜、琉球、日本、南洋诸国以及欧洲等国家使臣来到中国,都曾游历过大运河。在外国人的文献中,大运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朝鲜使臣朴趾源于乾隆时期来到大运河畔,他描述道:“(潞河)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不见潞河之舟楫,则不知帝都之壮也”。大运河北端的“万舟骈集”景观,展现了大运河历史上辉煌的漕运盛景,气势恢宏的震撼场面也展现了古都北京作为运河名城的磅礴气势。


▲通州运河


“沟通”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历史赋予了大运河以“沟通”的使命,大运河在其发展过程中将这一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运河贯穿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将燕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吴越文化区、荆楚文化区等连为一体,中华文化正是通过运河水路网络连接了五湖四海,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从而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大运河塑造了中华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建构了基于大地域文明的中华文化认同。


运河和长城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两个彪炳千秋的人类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先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经验和智慧,也展现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展现中国精神的脊梁,千里大运河则是联通中国文化的血脉。万里长城展现了中华文化雄壮之美,大运河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阴柔之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运在古代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大运河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立下了巨大功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通州运河


近代以来,由于水运地位下降,运河的文化地位似乎与长城并不匹配,其历史功用虽远超长城而不被世人尽知,她只是默默地存在着,充分展现了其利益万物而不争的优秀品质。大运河是含蓄的,内敛的,这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写照。虽然在现代交通体系当中,水运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但大运河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旧在内河航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大运河奔流数千年,通江达海,灌注九州,流淌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浸润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昔日运河盛景已经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集体记忆,古代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民族智慧已经融入到了民族血液之中。运河水奔腾不息,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扬泛着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波澜,不舍昼夜,流向未来。


作者介绍


陈喜波,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地名学会理事、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阅读季相关活动

2018书香北京系列评选征集

2018北京阅读季文化创意产品征集

“聚焦阅读——寻找最美阅读风景”影像征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