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悟《管子》四篇33课:内业·十三

 文冠厚朴 2018-09-19

shísān

tuánshénwànbèicúnnéngtuánnéngnéngshìérzhīxiōngnéngzhǐnéngnéngqiúzhūrénérzhīzhīzhīyòuchóngzhīzhīértōngguǐshénguīshēn>jiāngtōngzhīfēiguǐshénguīshēn>zhījīngzhī

zhèngxuèjìngtuánxīněryínsuīyuǎnruòjìn

suǒshēngzhīmànshēngyōubàoàoshēngyuànyōushēngkùnnǎizhīérshěnèikùnwàizǎowéishēngjiāngxùnshèruòbǎoruòzhìjiéshìzhījiāngzhì

  

【解释】

① 抟(tuán)氣如神,万物备存:

抟: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解释为“‘抟氣’又作‘专氣’,收摄集聚精氣。”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㠯手圜之也各本作圜也,語不完,今依韵會所據補。以手圜之者,此篆之本義,如《禮經》云“摶黍”,《曲禮》云“摶飯”,是也。因而凡物之圜者曰摶。如《考工記》“摶以行石,摶身而鴻,相笴欲生而摶”是也。俗字作團。古亦借爲專壹字。《左傳》云“若琴瑟之摶壹”,秦《瑯邪臺刻石》曰“摶心揖志”,是也。專壹,許《女部》作“嫥壹”。“从手。專聲

动词,指团聚精氣神以令其凝精。

如:动词,达到。

神:指“神”级别的“精氣神”,这个级别的精氣神,在实修体会中,是一种清凉感,故古语有“难得清凉”。

抟氣如神:抟聚精氣神凝精,并在这凝精的操作中体会到清凉感的神的级别境界,则此凝精的精内的神的级别也就臻于神的级别了。

万物:万,指事物的形质层面。物,指事物的氣化层面。此处,“万物”代指人的氣与形二个层面。

备存:

备:《广雅·释诂三》:“具也”。 《康熙字典》:“〔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成也。”…又咸也,副也。…又先具以待用也。《書·說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又足也。《易·繫辭》“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 又《禮·祭統》“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又盡也。《禮·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又搔也。《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註】須直謂頤下須,備謂搔也。搔音爪。””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備,愼也”:《心部曰“愼者,謹也”,《言部》曰“謹者,愼也”,得僃而三字同訓。或疑僃訓愼未盡其義,不知《用部》曰“,具也”,此今之僃字,僃行而廢矣。廢而僃訓具。尟知其古訓愼者,今義行而古義廢矣。凡許之書所以存古形、古音、古義也。《方言》曰“僃,咸也”,此具之義也。又曰“藏、敕、戒,僃也”,此愼之義也。“从人。”:平秘切,古音在一部。

故,按照中华文化传统,事物是氣形一体、而氣化为之主导,则,备,在后世指事物自氣化而形质的运化已臻于完全(见《康熙字典》之引注,以及《说文解字注》中做“具”解的解释);在汉代以前的古义则指事物得以完备的氣化内涵基础(见《说文解字注》中做“慎”解的解释)。

存:《尔雅》“存,在也,察也。【疏】《書 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存卽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恤問也恤,也,收也。《爾雅》曰“在,存也。在、存、省、士,察也。”今人於在、存字皆不得其本義。“从子、在省”:…楚金注曰“在亦存也。”會意。

按中华文化传统,存,指通过返观照察的氣化实践(即内省照察)而获悉事物的氣化层面的精氣神在其形质中的存在。

本句意为:抟聚精氣神凝精,并在这凝精的操作中体会到清凉感的神的级别境界。此时,才真正切实证悟到作为整体的一体的事物的自氣化而形质的运化,乃至事物得以完备的氣化内涵基础;也才真正切实做到了返观照察到而获悉到事物的氣化层面的精氣神在其形质中的存在。

 

② 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极也:

一:动词,合一,进入一的境界。

无、勿:均是否定词。

诸:之于。

求诸人:求之于人。

重:重复,再次。

鬼神:归伸。氣化的聚散。氣聚则成形,谓之伸(神);形散则为氣,谓之归(鬼)。

思之:字面意思是“想这个”,指识神通过思索(注意不是思考)求诉于元神,元神感应到识神的诉求而通过元神渠道从氣中检索到识神所求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意念的过程。

通之:打通了识神与元神之间的通道。通过氣化修身实现了打开元神渠道直接感知氣化内景内机,并且实现了识神与元神的沟通,元神能够顺畅响应识神的合乎氣化规律的诉求,同时元神感知到的氣化内景内机可以为识神所正确解码懂得(前提是识神训练有素而其思维模式、思维结构符合氣化规律)。

思之而不通:

思,动词,训练思的能力,学习改进思的方式与视角。

之,指识神。

不,此处指元神渠道。

而,转折连词,进而(实现),进而(达到)。

思之而不通:即氣化实践的修身从对识神的修养开始,而立足于元神的修持,这种识神修养,要不断训练识神放弃形质现象层面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与识神结构,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氣化规律的识神结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了元神渠道打开,识神的诉求能够符合氣化规律、并且识神的诉求能够传递到元神,元神渠道能够响应识神的诉求而主动动作于氣化,达到了人重新回到上古真人的直接感通氣化世界乃至于大道的境界。

鬼神将通之:即归伸将通之。指人的人生实践重新回到遵从于天地自然本来的氣化归伸的正道中来。

非鬼神之力也:即非归伸之力也。

力,能力,功夫,功力。

非鬼神之力也:不仅仅是大道氣化归伸的规律所造就的。

精氣之极:

精,精益求精的氣化实践;

氣,自身的精氣神的修炼;

之,达到,动词;

极,极限,指氣形并存一体的自然万物,乃至天(氣)地(形)聚散申归的宇宙的发端极限,即氣化的源头,即道。

精氣之极:氣化修身实践精益求精地深入,从而自身的精氣神级别得以提升,其神机得以升华,这种升华达到了极限,即重新实现了与大道的精氣神的神机级别相互接近,从而实现了从天地宇宙万物的起点与终端的境界。

本句意为:能够在修身实践中凝聚精氣吗?能够使凝聚的精氣的神机级别提升到神氣的境界从而证悟到清凉混一的境界吗?能够不通过数术的卜筮而直接知道吉凶吗?能在识神觉醒后放弃六识的认知途径吗?能修养识神做到心中不再为形质现象所羁累吗?能够不通过向人寻求知识而是通过返观内修而诉诸元神渠道的重新开启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吗?能够在氣化修身实践上实现元神渠道开启的同时识神修为也跟上,从而能懂得元神的所得,进而识神能够匹配元神引领元神完成进一步深入的修行,而不是仍然完全依赖别人的指告来解悟自己的氣化返观所得吗?(潜心于氣化修身实践,)训练识神思索的技巧与能力,不断地深入一层层境界,反复训练识神与元神相合相应,这种修炼当实践到了识神的诉求能够符合氣化规律、并且识神的诉求能够传递到元神,元神渠道能够响应识神的诉求而主动动作于氣化,达到了人重新回到上古真人的直接感通氣化世界乃至于大道的境界。这是人的人生实践重新回到遵从于天地自然本来的氣化归伸的正道中来的人生实践的重大转变。这其实也不仅仅是大道氣化归伸的规律所造就的,这也是人能够觉醒觉悟而坚定勤苦实践于氣化修身,且氣化修身实践精益求精地深入,从而自身的精氣神级别得以提升,其神机得以升华,这种升华达到了极限,即重新实现了与大道的精氣神的神机级别相互接近,从而实现了从天地宇宙万物的起点与终端的境界所造就的。

本段,应与《心术下》第二节互参:

“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① 本节:以“抟”代“专”,强调了技术上的炼氣凝精。

② 以“通”代“得”(“又重思之”),则强调了以识神调整而实现元神开发的反复过程。

③ “得之己”,代“自得之于己”:“自”指元神,“己”指识神,“自得之于己”是讲最终的所得,在于元神渠道“自”的重新开启,而元神主事,必须以识神退位为前提,故要从识神修起,所以《西游记》开篇即明确,要“心性修持大道生”,这里的“大道”,指通过元神渠道而懂得大道,进而通过元神渠道建设自己的精氣神才能最终重新回到与大道同行。而“自得之己”,这里的“之”,是动词,达到,实现,“自得之己”,是强调在修身实践中打开了元神渠道(自),实现了“自得”,并且进而这个“自得”还要回到让识神也懂得,这样才能最终识神辅佐元神从而最终实现修道得道的人生境界与目标。(参见《心术上·经六、解六》中“自”与“己”的注释。)

④ 在氣化的境界中,人与人,人与天道,天道与大道,都是在一起的,只不过到一层境界,明一层氣矣。

 

③ 四体既正,血氣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

四体:四肢。此处代指人的形体的全体与各个部分。

既:已经都。

正:止于一谓正。此处指形体统一于精氣神,并通过自己的精氣神深层的元神而与天地大道同步合拍进退变化。

血氣:人的血与氣,对应着人的氣化与形体二个存在层面,同时也对应着人的识神与元神二条认识渠道。此处,血,指人的形质层面,也指人的识神认识途径;氣,指人的精氣神层面,也指人的元神认识渠道。

中华传统有“血舍神”的认识,即血是精氣神之神氣的房舍,血中藏的是神氣。氣,指人体精氣神的精、氣侧面,这个侧面与形体组织器官的形态运动变化相关性较高,即与人“性命”的“命”侧面相关度高。而血中藏的神氣,则关系着人的性格、性情、胸怀、神志,是与人的“性命”的“性”的侧面高度相关。故本句“血氣既静”,指人的神氣与精氣,也可以说是性与命都处于静的状态。这就是“中和”的状态,即既“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而得“和”,且“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亦得“中”。

血氣既静:人的形体松静下来,血流和缓畅达,器官组织处于通畅的状态,避免了形体紧张导致的情绪紧张,从而识神清醒、和缓、趋向安静;使得人的精氣神得以自行调整恢复五行中和,从而人的情绪变得平和,进而精氣神静而生神,识神的以深度入静,潜藏于精氣神深处的元神得以显现、活跃,开始发挥元神对精氣神的调整、提升作用。

一意抟心:一,动词,专一。用意专一,进而以此专一之意抟聚精氣神于心中。这个“心”,指元神主导的心的状态,传统称之为“识神退位,元神用事”,或“人心退位,天心用事”。在儒家,称之为“克己复礼”。一意抟心:即在识神退位,元神用事下,精氣神内的真意抟聚合一于深层的元神。

耳目不淫:若将“不”解释为否定词,即是“耳目等六识不浸淫在过度的向外追求中”。如将“不”解释为“无(即精氣神)”,则本句可解释为“耳目充满了精氣神”。

本句意为:身体松正了,归于精氣神的主持了。形体松静,精氣神中和,则识神入静,进而,精氣安定,神氣清宁,识神退位,元神出现,性命得中和。然后,在深层的元神主持下,精氣神中真意自然出现而专一精氣神合一于元神的境界,从而提升了精氣神的得神级别。这时的得神的精氣神充溢在耳目九窍,(从而打开了人直接认识氣化内景内机的从眼开返观直到耳顺等见性、直到明心等元神渠道,实现了从氣化解读天地事物的发生变化的技术难题),那么即使很远的事情发生,也如同在我眼前一样。

 

④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易:变化,变异。此处指多变而不定的人生态度与状态。

本句意为:人通过自己的识神思索,获得知识。人生态度的侮慢,多变而不定,人生就会有忧患。性情暴躁,做人傲慢,会让人生处于怨氣中。情绪忧愁抑郁,则在身体里产生疾患。疾患困锁住生命的时候,就会导致死亡。

 

⑤ 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

舍:本段中,第一个“舍”,舍弃,放下。第二个“舍”,房舍,此处指躯体。

思之而不舍:拘泥固执在识神用事的凭借形质现象层面的知识指导人生的人生模式中而不能放弃这种人生方式。

内:指生命的氣化存在层面,即生命中的精氣神存在,不能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外向认识,而只能以返观内省照察之,故曰“内”。

外:相对于精氣神而言,指生命的形体。

薄: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释为“迫”。

图:图谋,打算。

巽: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释为“逊”,退让,离开。

本句意为:以识神的功能之一的“思”为例,(拘泥于妄以为可以凭借形质现象层面的知识通过识神的思获得人生指导而保有生命),一直不停地思,不能放下,就会因不明了懂得精氣神的氣化变化而对形质现象层面的变化产生困惑,从而因拘执于识神所知而不能洞悉氣化安排与时进退、审时度势从而造成只能追随形质现象的形势变化而不能懂得变化的所以然,这就处于疲于应付的被迫状态,如果还不(醒悟)而早做(改变人生方式、认识取向、认识途径改变)的打算,生命就会离开身体了。

 

⑥ 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

食:此处为动词,读sì,喂养,饮食行为。

莫:不,勿:否定词。

若:像这样。如此。

无:无形无相,指精氣神,氣化存在。此处指食物中与食物的形质并存一体的食物的精氣神。在中华传统上,饮食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饮食中的形质(营养成分),更是要从饮食中汲取精氣神来充养人的精氣神。故传统讲“饮和食德”。

无饱:吃饱了精氣神。

食莫若无饱:自己的饮食行为,最好的是从食物汲取到充足的精氣神。

思:指人的思想,即识神活动。

致:极限,极端。

思莫若勿致:识神活动不要过度,不要超出识神能力和地位的范围限制。

节:《康熙字典》“操也。《左傳·成十五年》“諸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爲君非吾節也。”;又止也,檢也,制也。《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疏】節,裁節。”又《節卦》“節亨。苦節不可貞。【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又《說卦傳》“節,止也。”《書·康誥》“節性惟日其邁”,《禮·檀弓》“品節斯。【註】制斷也。”《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疏】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左傳·莊二十三年》“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史記·樂書》“大禮與天地同節。【正義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𤰞如形,生用各別。大禮辯尊𤰞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又符節,所以示信。《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註】諸有符節之臣,若爲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爲信。”…又時節。《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又人君壽日皆名節,有萬壽節、天中節等名。 又地名,《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註】蓋節淵在平原鬲縣北。”又貫節,藥草名。又樂器,卽拊也,所以節樂。又諡法,好廉自克曰節。又漢宣帝改元地節。《應劭曰》“欲令地得其節。”又姓。…

节,本义为生命运行周期中的一段段时期,每个时期均具有特定的特征,趋向。以及事物之间相区分的节点界线。此处为动词,有节制地做,符合节律地做,遵循节令性地去做,去生活。

字的简化字。,《说文解字》“之也。”《广韵》“往也”,《正韵》“如也,至也”。(参见《管子 白心 六》解释⑦。)此句中,意为:到,走到。

之:动词,达到。

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从二。象地有高下也。禾麥隨地之高下爲高下。似不齊而實齊。“參差其上”者:蓋明其不齊而齊也。…”。

按照中华文化传统,一切自然的生命体都是氣形一体的,并通过氣化而通达相参于天地万物,其形质于天地间与万物在形质层面相参差,而精氣神则于氣化层面相和谐且共同合一于道。这是通过氣化感应而实现的,要维护保持这一氣化层面的彼此和谐、合一于道,则必须在形质现象上安守此进彼退,此退彼进,彼此实现互补。要达到、保持这个境界,就要识神退位,元神用事,这就是人要学习入静的天地自然意义,也即古传斋齐之状态境界的自然背景。

节适之齐:遵守自己生命的节律,并且遵守天地万物的共通节律,这种遵守要做到达到了识神退位、元神用事的斋戒的境界,即实践到形质于天地间与万物彼此消长,而保持精氣神彼此感通合一于道的境界状态。

彼:与此相对而言。此,指生命的形质层面。彼,指生命的精氣神层面。此处指万物的精氣神深层的元神所对应的天地宇宙间的氣化深层的大道。

将:动词,持,执持。

自:指人的元神。

至:来,到达。

彼将自至:天地大道通过元神(重新)来到(我们生命中以矫正提升我们的生命)。

本句意为:自己的饮食行为,最好的是从食物汲取到充足的精氣神。识神活动不要过度,不要超出识神能力和地位的范围限制。遵守自己生命的节律,并且遵守天地万物的共通节律,这种遵守要做到达到了识神退位、元神用事的斋戒的境界,即实践到形质于天地间与万物彼此消长,而保持精氣神彼此感通合一于道的境界状态。在这个境界状态下,天地大道通过元神(重新)来到(我们生命中以矫正提升我们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