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262-天-书家应有谦虚态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262 每日一题 出现文字错误,有的是学识问题,有的是笔误。“怏然自足”,周汝昌認為其他錯誤都改,這個詞沒改。怏然是否与盎然同意。古今對某些字的定義不同。 每日一字 学写“天”字。第一笔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起笔收笔都是方笔,尤其是第二笔,几乎和上面的一横差不多长,或者略长一点。一撇基本是从中间插笔,捺笔是虚起实落,从慢处入手。一个常识是:凡是下面有长撇长捺的,上面的这一横都不要长。如果上面的一横长,下面的撇捺就缩回变成两点。行书的天字不难写,但是难于写得有味道。要注意两横都不要太长,起笔和驻笔带出来点游丝来,起笔和驻笔基本发圆。捺笔不能像楷书那样的平,要稍稍向上一点。如果太靠下了,如下面还要连写的话,就显得死板,大字和天字在行书中就有很大的差异,大字不能写大了。比如写天高地阔(这个阔一般将三点水写到外头),这个天应该写大,不应该写小。天字出现在行书字帖当中,天字往往都是要大,大字往往要小。所以要注意这天字和大字,两个字在行书当中是有区别的。大字在行书当中最后一笔一般的都作为点处理,而天字一般尽量写成正捺。草书的天字第一笔是长的(稍长),第二笔是重新起的笔。先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而后再连笔写就会很随意了。“海爲龍世界,天是鶴家鄉。”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說文》
天子:古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是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把天称作“天神”、“上帝”,而把统治人间的君王称为“天子”,即上天之子。 【本义】《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本义为头顶。 【演变】天,本义指①头,头顶:刑~与帝争神,帝断其首。“刑天”之名即由“砍断头”来的。也指②古代一种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见舆曳其牛掣,其人~且劓(割鼻)。人头在上,故引申为③位置在上的:~窗|~线|~桥。又引申为 ④天空:三星在~|满~星斗。又引申指 ⑤天气:(季春之月)行秋令,则~多阴沉。又指 ⑥季节:秋~|春~。又引申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⑦自然:~灾流行,国家代有|~年|~性。又引申指天空下的 ⑧某一空间:~各一方|洞~。日月在天空运行形成有规律的昼夜,故又指⑨一昼夜,也单指白昼:今~|三~打鱼,两~晒网。古人缺乏科学知识,认为自然界有某种神灵在主宰,故又引申指 ⑩天神,主宰者:~佑下民,作之君。引申又比喻(11)依靠的事物:民以食为~|王者以百姓为~。 【组字】天,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大部。凡从天取义的字皆与人、头等义有关。 以天作声符的字有:吞、祆、忝、蚕。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tiān 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人形,头部加大突出,后变为一横,指示其部位,隶定为“天”。本义为人的头顶,是“顛(颠)”的本字,引申为人头上边的天空、位置在顶部的、高处架设的、一昼夜的时间、某一段时间、时节、气候、固有的、非人工的、自然界、万物的主宰者(迷信)等。 【辨析】以“天”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tiǎn:忝。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天”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突出了上部的方框“头”。金文②的形体更像“人”形。小篆③写法上部的“一”仍表示“头”。④是楷书的写法。
至高无上——“天”字趣释 天,甲骨文写作“ 《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许慎在这里既讲了“天”的本义就是“头顶”,又指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小篆的“天”是甲骨文的“天”字最上的“〇”线条化的结果,然而许慎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将“一”释为世间第一大之物,并把“天”分成“一”与“大”两部分,显得形象逼真,体现着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在先民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 在人们看来,不管人如何伟大,也要受头顶上的东西“天”的约束。由于对“天”的崇拜与恐惧,“天”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不可冒犯的“天公”、“老天爷”等。 我国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给天涂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用“天”来愚弄老百姓。如河南信阳出土的竹简上就有“贱人刚恃,天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来源:互联网。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田蕴章《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