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赏析】库尔贝《石工》

 守山学堂 2018-09-19
 
2017-11-14 16:56 艺术

《石工》居斯塔夫·库尔贝画的一幅画,1849年完成的《石工》,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代表作著名之一。此画不幸于1945年被烧毁,如今只有复制品留下,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画廊。

中文名称:石工

规格:160×259厘米

年代:1849年

类别:油画 、 名画

馆藏地点: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画廊

在这一幅160×259厘米的大画面上,画家突出了两个和真人一般大小的石工。一老一少,穿着粗布衣,脚蹬简陋的木底鞋,正在路边凿打和搬运石块。这场景是库尔贝在途中亲见的一幕,石工艰苦的劳活使他震惊了。1849年11月20日,库尔贝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乘了我们的四轮马车到梅齐埃尔附近的圣·但尼宫去。在路上我停下来看了一下两个在路旁打石头的工人。比这更充分地表现出贫困的场面,是不大容易碰见的。" 他决心去描绘他们。他把两个石工请到自己的画室,请他们做模特儿。自己又到现场画了一些写生稿。为了强调这种野外修路工的艰苦生活,除了在画幅上犹如浮雕般立体地展现两个形体高大的石工之外,还在背景处添画了铜锅等炊具,周围则是一片荒凉不堪的山坡。在炙人的烈日下,两个石工就在道旁的沟边劳动。画幅的上部是遮顶的山岗,在右角山坡的后面,仅透露出一角蓝天。库尔贝说"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

作品内涵

库尔贝蓄意用高贵的油画艺术去描绘"石工",是否蕴有某种政治意图呢?不,1848年的法国革命尽管促使库尔贝对现实生活作冷峻的思考,但描绘这个场面仅出于一种对贫苦不堪的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这幅画虽是在画室里请两位石工充作模特儿画成的,但他是画家的亲眼感受,他以精确的写实方式,毫不夸张地突出两个石工形体,目的是寄寓形象以贫困、疲惫、听天由命、衰老和希望的思想主题。观众只要仔细鉴赏画上形象的真实的感性一面,就能立刻理解,库尔贝反映的目的,在于为他们呼吁。但也有人指出,他"自己并非有意或者只是为了指出一种不公正,而在这儿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狄德维尔的评语) 画上那个老工人形象非常感人。他跪着一条腿,在低头砸石块,对照身后那个年轻石工,他的劳动量似乎是超负荷的。再从艺术形式处理上看,画家以两个背朝着观众的石工姿势来展现,目的是要加强生活形象的偶然性,决非人为化,可是画面的构图显得不大平衡。观众只能注意到人物的动势。正因为这样,画幅在沙龙展出时,使人顿时感到十分意外。一种可以说是熟视无睹的劳动场面,在这里反使人惴惴不安,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与米勒的《拾穗者》有某种共同的内涵。

库尔贝的《打石工》是内涵很深的一幅画作。情节发生在烤人的阳光下,在路旁的沟边,一老一小两名石匠背对我们,微微弓起的脊背突出在高耸的暗绿色与土黄色的山坡前面,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上面压着厚重的云层,只有一小角蓝天,出现在画面的右上角山坡的后面。卷边的帽子、铁锹、锤头、条筐、铝锅,年轻石匠身上的破绽、年老石匠膝盖上的补丁以及他庄严的表情赫然在目。画家精确而有力地表现。这种直面现场的真实感令人有大震撼,产生大悲悯、大叹息。

因为库尔贝竟把一些"下等人的劳动"和"卑俗的乡下人"搬进了高贵的艺术殿堂。在一片攻讦声中,只有蒲鲁东独挽狂澜,赞扬这幅画"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画家的知友、民主主义评论家尚弗勒里也积极支持他的艺术,认为他将前途无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