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帝面前,人人并不平等

 浩然文史 2019-12-28

喜欢历史,请点浩然文史

虽然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但是大洪水之后只有诺亚及其子孙活了下来,于是诺亚的三个儿子就成为圣经中所叙述的人类祖先。

一、诺亚一家三分天下

诺亚一家人逃过大洪水之后,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人类,他的后代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新的人类始祖了。圣经里面详细的叙述了诺亚的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生育了哪些孩子,但是细心的看官们不难发现,这一部分与其说是在叙述诺亚的家谱,不如说是在阐述圣经作者的世界观。因为下面列举的大量人名当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民族和国家的名字。

圣经描述的诺亚三子的后裔分布:绿色为闪的后代,蓝色为含的后代,红色为雅弗的后代

圣经的这段描述产生了几个历史名词,那就是闪民族(Semite)和含民族(Hamite),有时候也直接音译为闪米特和含米特,这两个词就是从闪(Shem)和含(Ham)的名字来的。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基督徒们都相信世界各民族都是从闪,含和雅弗这三大族来的,在基辅罗斯夫人写的《往年记事》里面,把很多圣经里面没提到的民族也归入到这三个系统里去了。

诺亚三子

今天的学者们当然不会这么认为,但是他们还是相信,除去圣经的作者有意歪曲的成分,三大族的说法至少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族源观念。比如居住在沙漠地带的阿拉伯人和希伯来人一样,都是闪米特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虽然也都是闪米特这一支的,但是最早在两河流域建立文明的苏美尔人却并不是闪米特人。埃及人被圣经划分为含的后代,但是很多学者相信,埃及人的文化和血统当中也有闪米特人的基因。

二、上帝面前,人人并不平等

如果你真的相信圣经的作者是以纪实的态度来叙述这个故事的话,你多少都会受到误导。在叙述三兄弟的后嗣之前,圣经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诺亚光着身子在帐篷里面睡觉,含看见了,不去给父亲披上衣服,反而喊来兄弟们一起看父亲的笑话。闪和雅弗见到了,不敢看父亲的裸体,而是恭恭敬敬的给父亲披上衣服。诺亚醒后大怒,认为含对自己无礼,就诅咒含以及含的儿子迦南,将来要给闪和雅弗(主要是闪)做奴隶。

诺亚诅咒含米特及其子孙

这个故事读来是让人费解的,虽说尊敬父亲是题中之义,但是因为儿子犯错而诅咒子孙世代遭殃,这位父亲未免狠心了些。并且是闪和雅弗一起给父亲诺亚披上的衣服,为什么要对闪的后代特别照顾呢?

这个时候再来看三族世系,你就立刻恍然大悟了,原来闪就算希伯来人的祖先,而含的儿子迦南,就是希伯来人长期入侵的迦南地区(现在的巴勒斯坦)的居民的祖先,而含的另外一个儿子埃及,在历史上长期侵犯希伯来人。雅弗的另一群子孙,则是散居海岛的岛民的祖先,这些民族被希伯来人称为菲利斯人,他们以沿海城市为基地,长期和希伯来人争夺迦南地区的主导权,所以迦南也曾经成为雅弗的后代的奴隶。

让含的后代给闪的后代做奴隶,就是给了闪的后代希伯来人占领迦南地区的合法性。为了证明这种合法性,圣经的作者不惜歪曲族谱,结果使得三族世系出现了很多交叉。比如迦南一会儿是雅弗的后代,一会儿是含的后代。

通过将含米特人和迦南人的祖先描述的十分不堪,犹太人获得了侵略迦南的合法性

圣经第一篇叫创世纪,讲了开天辟地的各种故事,其实犹太人写这些故事,更多的是来说明犹太民族的历史来源。证据就是亚当夏娃的故事讲了没多少,重点还是叙述犹太先祖亚伯拉罕和雅各,摩西等人的故事。这种叙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吗?当然不是,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以犹太族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古代的部族,限于自己的视野,当然会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一套世界观以及相应的神话传说。在这些部族建立起文明和国家之后,这些神话传说就成为他们划分我与他者的理论依据。这种划分不仅仅是内外有别,也是以我为中心的视角下的傲慢。

这种傲慢的标准不尽相同,在中国曾有华夷之辨,希腊人称呼异族一律为蛮族(这个用法后来被罗马人继承),中世纪欧洲则以是否基督徒为标准。这些划分,一开始或许只是区别你我,但后来无一例外都有唯我独尊的意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必然的,甚至非我族类都不能算是完整的人类。

这种世界观没必要谴责和批判,只有当世界被连接成一体,各个民族封闭的圈子被打破并相互交流的情况下,才可能改观。即便是现在,民族,宗教和文化矛盾引发的冲突还在不断地制造战争和恐怖,我们又有多少优越感去要求古人呢?

三、巴别塔的故事

随后,圣经又讲了另外一个各民族起源的故事,也就是著名的巴别塔的故事。说的是人们聚集在幼发拉底河的示拿——也就是巴比伦城。他们觉得建造一座高塔直通天际。上帝为了阻扰人的行为,就派出天使,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人们彼此之间就无法协调,也就无法建造高塔了。从此之后世人也就分化成不同的族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这个故事当中,世界各民族的分化似乎和诺亚的几个儿子没什么关系,不过你也可以认为上下文之间没有矛盾——诺亚的三个儿子及其子孙正是因为巴别塔才分家的。

按照圣经的说法,巴别(babel)和搅乱(balal)一词谐音,因此巴别塔的命名正是纪念上帝搅乱人类语言的事迹。不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巴别这个词的意思是神之门的意思,是巴比伦人对自己的伟大城市的称呼。考古学家们也确实在巴比伦城的旧址发现了很多让人惊叹的建筑物遗址。

巴比伦古城遗址

想象一下,希伯来人的先民,一群住帐篷的游牧民,当他们来到当时最伟大的城市,看到巴比伦人修建的宏伟的建筑的时候的心情,他们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高塔能够直通天际。然而我们前文讲过,希伯来人对巴比伦人总是带有偏见的,在他们看来,崇拜异教多神的巴比伦人,修建这么高的塔楼,本身就是对神的不敬,因此招致神的搅乱,正说明面对神的时候人应当谦卑。

后世艺术家描绘的巴别塔

不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却也说明了,在古代人的心中,人神之间是可以建立某种联系的,那些努力建造巴别塔的人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达到神的高度。巴别塔最终无法建成,也象征着远古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那就是人和神之间有着绝对的鸿沟,是不能轻易跨越的。在世界的很多民族里面都保留了人们试图去直达天际而不得的故事,在我国的神话当中,颛顼在位的时候,截断了通向天庭的路径,史称“绝地天通”,也就是截断天地之间联系的通道的意思。

颛顼画像

巴比伦城的旧址就在现在的伊拉克,人们在那里重建了巴比伦城的城墙来纪念这个伟大的城市。讽刺的是,正在这个时候,伊拉克和叙利亚正在遭受战火的肆虐,几千年前被上帝搅乱了的人类的语言,到现在还并没有完全沟通的机会。

 文 史 君 说

犹太人的对诺亚子孙后代的叙述表达了犹太人的世界观,在犹太人看来,他们是高贵的闪米特人,而与他们作对的那些民族是邪恶的含米特人,他们侵略的迦南早就被诺亚许给他们了。犹太人很自然的以自我为中心来叙述历史,所以圣经的世界观从本质上来说绝不是人人平等的。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的自由平等的观念来自圣经,这些人不过是从后人的眼光来读前人罢了,这些现代的观念只能由现代人自己发明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