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逆之变: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笑天王子abc 2018-09-19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今天讲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气厥论。

 
首先看标题,厥就是逆乱,不顺。整个这一篇,主要论述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寒热之邪,互相转移,因此造成许多病变。

 

那么这个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之气的运行,逆乱、不顺。所以本篇叫气厥论,通俗说叫气逆论。

 

下面我们把第一段串讲一下。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黄帝问到,人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它当中的道理是怎样的?或者说,它的表现是如何?

 

岐伯回答说,肾脏的寒邪如果转移到脾脏,那么就会出现浮肿气虚等病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病变呢?这个我们以前就学过,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我们在这里再进行补充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脾的功能是升清降浊,就是把胃中的水谷精微进行升清降浊,供应人体气血的运转流通。但是脾脏的功能运行,原始动力来源于肾阳的温煦。如果肾寒,那么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就不足。

 

现在不仅温煦功能不足,还把寒邪转移给脾脏,那么会导致脾的气机不足,人们就出现气虚浮肿。

 

所以治疗有一部分浮肿病,我们要健脾利湿,温阳利水。

 

如果脾脏的寒邪转移到肝,就会发生壅肿筋脉痉挛等病变。我们知道,本来是肝木克制脾土,但有的时候发生反侮的五行生克制化现象。脾脏的寒邪转移到肝脏,就会发生壅肿,肝主筋,就会出现筋脉痉挛。

 

如果肝脏的寒邪转移到心,就会出现精神错乱,脾胃阻塞而饮食不能下行等病变。肝病的转移,一般会波及脾胃,所以会出现饮食功能失调,消化紊乱。

 

而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这是由母及子的病变,属顺传,但是肝脏的寒邪传到心以后,扰乱人体的心神,就会出现精神错乱。

 

所以我们临床治疗精神错乱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属于热扰心神、痰迷心窍,但是有一部分的患者是肝寒传入心脏。


那么像这样的病人,用朱砂安神丸无用,一定要用暖肝的,温阳的才能起到真正的治疗作用。

 

就在前一段时间我帮一位同学的亲戚看了一例病,因为是远程,也没有什么诊断依据,叙述了下症状以后,我看了一下舌苔和面色。面色青还泛一点黑,舌苔厚腻,而且是白腻苔。

 

后来我诊断为是脾肾阳虚,导致水气泛滥,水气凌心,导致心神不宁,同时伴有肝寒。而且这个肝寒就像我们今天说的一样,转移到了心,最后扰乱心神出现精神错乱。

 

最后我也没有着重治疗精神的问题。我认为是从根本治疗,改善体质比较重要。


所以我用的方子很简单,苓桂术甘汤,就是温阳利水。帮助恢复他的阳气,清利他体内的水湿。

 


 


我们继续串讲。

如果心脏的寒邪转移到肺,就可能造成肺消的病变。所谓肺消,主要症状表现为饮一溲二,这种病是很难治愈的死症!

 

这种病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糖尿病,但是它不是糖尿病,它没有尿糖,但是很能喝水,很多的小便。现在的临床大致叫这种病为尿崩症。


现在研究尿崩症怎么来的?说是大脑,脑部有个指挥的中枢,发生了一个紊乱。

 

我们传统医学认为,是心脏的寒邪转移到肺导致的。如何治这个病?还是温阳温肺,化饮化水。

 

所以有好多的慢性病,我们在治疗时,说我咳嗽,开了方子,一味治咳嗽的药也没有。我告诉大家,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大夫,说不定这个大夫是个高手,因为他压根就从身体真正的脏腑虚实顺逆来治疗的。

 

我们在临床中有一个治疗的谚语,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利。说我们治疗有老痰的,我们不治咳嗽不治痰,我们理气。

 

如果这个肺脏的寒邪转移到肾,就会造成涌水的病变,就会见到腹部胀满,但是按上去并不坚硬,是柔软的。并且呢,这个水气是停留在大肠中,所以走路的时候能够听到腹中肠鸣音,有咕咕噜噜的响,好像是皮口袋里装着水一样,这是由于水邪泛滥造成的。

 

这个肺寒转移到肾以后,肾主水,而肺是水的上源,同时都是管水的脏器。那么他们受寒邪,导致水湿泛滥,导致腹部肠道全是水,甚至走起路来都有水的晃荡的声音。

 

那么这种病怎么治?还是温阳利水。怎么温呢?附子,干姜,桂枝,白术,茯苓。

 

而脾脏的热邪转移到肝,就会造成惊恐和鼻出血的病变。


脾热,逆传到肝,就会发生惊惕不安,甚至流鼻血。

 

这样的病变多出于小孩子,小孩子容易脾热,脾热有什么症状?吐弄舌头,小孩子舌头很红,而且不停在嘴里边吐来吐去,这样的小孩子就是脾热啦。如果你不注意,就会传到肝,小孩子容易受惊,而且容易流鼻血。

 

那么我们治疗这种病,就用凉脾凉肝,简单的药物就可以治疗。

 

如果肝脏的热邪转移到心,就可能造成死亡。因为心是君主之官,一旦热邪转移到心,因为肝主血,而心主血脉,那就是血脉的两个器官同时受邪,很容易导致很危险的症状。比如说脑溢血,或者是心梗,或者是心脏的主要血管破裂,因为是血热的妄行,一般是大面积的出血症,容易造成死亡。

 

我们现在治疗心脏病,不管西医中医,都喜欢用丹参,不管什么样的心脏病,都用丹参。其实不对的。丹参性寒,独入肝经,说明丹参是凉肝血活肝血的药。

 

如果是一个心脏病患者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一个大夫处方上开丹参30克,这个大夫是不太合格,辩证不到位。

 

所以我们中医的辩证是非常细致,有逻辑有系统的过程。同样是心脏病,在不同人身上,不同体质不同体征,我们辩证以后,可以给肝热心热的用,但是不能给心阳不振心气不足的人用。

 

但是现在存在什么现象,只要是心脏病,丹参片丹参滴丸。正不正确呢?对不对症呢?反正是治疗心脏病,如果是心阳不振心气不足的病人,你给用了丹参会起反作用的。今天我们讲了这个以后,大家身边有老人或者你自己心脏不太好,大夫开了丹参片,就要看看舌苔,是不是肝热心热的。如果不是,那就立马停用,不对症,不适用,久服必然加重病情。

 

 

我们继续串讲。

心脏的热邪转移到肺部,就会转变成鬲消病。肺脏的热邪如果转移到肾,就会转变为柔痉病。

 

有一类的病人能吃,但是检查没有其他的病变,很不正常,叫鬲消病。怎么来的呢?是因为热邪的传递导致的。而肺脏的热邪转移到肾,就会导致肾热,出现柔痉病,人疲乏无力,手足痿软无力。

 

如果是这类型的手足痿软无力,一般人们会想到肝肾不足,需要补肝肾。但是有一类型不是这样的,是因为热邪侵犯肾脏,而且是肺热下传于肾导致的。而这类型的病就需要大量的滋阴清热药物来治疗。

 

如果肾脏的热邪转移到脾,就会导致脾脏的阴气损伤,甚至造成肠澼而死亡。肾热上传于脾,脾热下注大肠。一般容易导致大肠的热毒证,这个热毒证就类似于现在的肠的一些癌变症状,热毒型的。这类型病一般比较难治。

 

而这个妇女胞宫和经室的热邪转移到膀胱,就会产生小便不利,不通,甚至会导致患者的尿中有血,有血尿的这种症状。这种症状是一种膀胱热毒证,见于现代临床的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而且这类型的疾病一般是顺着外界从尿道感染进去的,所以他们这里要写从胞宫从经室的热邪转移到膀胱,就是从尿道口逐渐感染到膀胱里面。

 

所以治疗这种病,临床当中一般是利尿通淋。像我们临床当中最常见的三金片,就是治疗急性尿道膀胱炎。

 

但是有一类的妇女的慢性膀胱炎,你用利尿通淋的就治不好。反复发作,很是痛苦。就是用常规的利尿通淋的手法,可以控制,但是很难去根。那么这种胞宫热传膀胱的病症反复发作,怎么治疗呢?治疗泌尿性病症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治疗宫腔的药物才能治好。这样的病人一般她都结合妇科病,它属于妇科病与泌尿系膀胱炎夹杂的病症。

 

如果是膀胱的热邪转移到肠,就会使肠道阻滞,大便秘结不通。热邪如果继续向上去侵犯,就会造成口腔溃疡。因为这个膀胱的络脉,经脉和位置与大肠很近,所以它的热邪很容易传导到肠,会导致肠道阻滞,大便不通。而这个火热之气,大便不通浊气上逆,就会导致口腔溃疡。所以我们习惯当中的治疗方法,我们常规的口腔溃疡,好多时候我们不去治他口腔溃疡,用什么药呢?通利脏腑的药。一般我们习惯说,泻一下火吧,用点大黄通调脏腑,泻火通气。

 

如果是大肠的热邪转移到胃,胃中有热,就会出现食欲过于旺盛,虽然吃的很多,但是身体仍然消瘦。这种病叫食亦。临床当中有这种人,特别的能吃,舌苔黄舌质红,有热,而且身体消瘦,食量很大。这种人一般是大肠有热,而且胃也有热。

 

这样的病人在临床当中遇到过,挺不好治。如果按照理论,我们应该是给他清热泻火,但事实上,这种火可以泻吗?可以泻,当时是可以泻下去,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又会上来。这样的病人到底怎么治疗呢?后来就出现了滋阴派,就是养胃阴,运用大量的滋阴清热的药物来治疗这种病。

 

如果这个胃中的热邪转移到胆,也会造成多吃饭的消瘦的食亦病。也是吃的多,消瘦。

 

如果这个胆中的热邪转移到脑,会使病人感到鼻根部辛辣,造成鼻渊病。所谓鼻渊病,就是鼻腔中经常流出脓状的鼻涕,就是我们现在临床当中所说的化脓性鼻窦炎。


这种化脓性的鼻窦炎,现在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鼻窦内化脓。

而我们传统医学认为是胆热上冲引起的。

 

既然是胆热上冲引起鼻窦炎,那么怎么治疗呢?这个临床当中我们经常见到鼻窦炎,反反复复很难治疗。那么我们怎么治疗呢?一定是清热,清利肝胆上逆之热。

 

所以我们治疗鼻窦炎的时候,很多时候用什么药呢?用治疗胆囊炎的清胆热的药物,非常奏效,甚至于比你用的那些鼻炎康药管用。

 

所以我们治疗鼻窦炎有一个大的法则,秘密的方法就是清利肝胆,清肝利胆,加一点治疗鼻腔炎症通利鼻窍的药物就可以了。

 

如果热邪同时损伤了鼻中的血络,也就是鼻中的毛细血管,就会造成鼻出血。有一部分的鼻血就是损伤了鼻中的血络,毛细血管,什么损伤呢?也是一种热邪。哪里的热邪呢?同样也是胆热之邪上逆造成的。怎么治疗呢?同样,清利肝胆。这一类型的病,反复流鼻血怎么治?清利肝胆。

 

有的人反反复复流鼻血,用各种压迫的方法呀,用各种止血的药物呀,能够控制一下,但是总是除不了根,为什么呢?你应该去注意观察诊断,他是不是有胆热,如果有胆热,它就会上逆,就会导致热邪灼伤血络,就会导致出血,所以胆热不清,这个病就治不好。

 

大家一定说那怎么治呀?清胆热嘛,黄芩,大黄。大黄一味药就可以清利胆热,治疗胆热灼伤鼻腔血络,治好流鼻血症。服用了大黄两小时以后,大便就会通畅,胆热随大便通畅泻热而出,流鼻血也就相应而止。

 

经常有这个病,反复发作治不好,需要治疗一段时间,生大黄过于苦寒,久服会损伤肠胃。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把大黄磨成粉,倒酒,在锅里煮糊,熬成糊状,也就是用酒蒸大黄或者酒煮大黄,去其太过苦寒之性,然后每天服一点,服用一段时间就好了。

 

整个这一篇,篇幅不长,上面所讲的各种症状,都是由于脏腑之气运行逆乱造成的。篇幅短,我们早早就讲完了。

 

今天的串讲结束。谢谢大家! 




讲课语音记录编辑: 善光1983015565 傲雪寒梅524746615 飞鸿踏雪泥29098297



香林信步,执业中医师,传统中医文化践行者,古丝路香文化传承者。
这里是了解学习中医经典的安静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