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探因
【摘要】 目的 探讨形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原因,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探究其分型方法,寻找分型不一致的根源。结果高 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成因,与采用的辨证体系不同、分型层次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对兼夹证型的认识不同有关。结论 形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有四,一是采用的辨证体系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 二是分型层次不同导致证型数量不同;三是学术流派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四是对兼夹证型的认识不同导致所分 证型不同。这也是中医辨证分型难以统一,难以规范化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 高脂血症;辩证分型;中医疹断1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或/和甘油三脂(triglyceride, TG)水平升高的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已经逐渐认识到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此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dyslipidemia)来命名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自开展至今已经有 30 年历史,开其先河者为广西南宁地区冠心病防治协作组,该协作组于 1976 年在《中医教学》上率先发表了“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初步探讨”一文,然而在论文发表后应者寥寥,这可能与当时我国高脂血症发病率较低,人们对其健康危害认识不足有关。直到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有关高脂血症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报道才趋增多,这或许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高脂血症发病率不断上升有密切联系。 纵观 30 年来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辨证分型不一致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辨证分型是中医科研的基础,辨证分型不一致,终将影响科研成果的客观评估和临床推广应用,从而制约学科的发展。要解决辨证分型不一致问题,首先要探究形成辨证分型不一致的原因。现对形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1 采用的辨证体系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反复的理论总结,产生了多种辨证体系,主要的辨证体系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高脂血症在中医辨证时,所分证型类别不同有相当一部分与采用不同的辨证体系有关。如喻富强采用脏腑辨证将高脂血症分为 3 个证型:脾胃损伤型、肝失疏泄型和肾精亏虚型[1];而多数人在高脂血症辨证时往往同时使用数种辨证体系,如贾钰华等将高脂血症分为 4 型:脾虚湿困型、肝郁气滞型、脾肾两虚型和血瘀型,既用了脏腑辨证,又用了气血津液辨证[2];伍天和将高脂血症分为 6 型:阴虚型、火旺型、气虚型、阳虚型、血瘀型和湿阻型,运用了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其他辨证方法[3]。 2 分型层次不同导致证型数量不同 高脂血症的分型层次直接影响到所分证型之数量,若分型层次越深入,那么所得证型数便越多;反之,若分型层次越表浅,那么所得证型数就越少。就高脂血症的“肝肾阴虚”证型而言,典型证型可见“头晕目眩,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其中“头晕目眩,健忘耳鸣,腰膝酸软”为肝肾阴虚,头目筋骨失却精血滋润充养的一般表现;“胁痛”为肝肾阴虚,肝失所养,失其疏泄条达之性,以致肝郁气滞不运的表现;“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则是阴虚无以制阳,虚热内生以及虚阳上亢的表现。由此可见,若将“肝肾阴虚”证型进一步细分,可分成 3 个证型:“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型”和“阴虚阳亢型”。韦湘林等将高脂血症分为 7 型[4],其中“肝肾阴虚”证型就分了 3 个型,而多数人只将“肝肾阴虚”证型分 1 个型。再就“湿浊”这一证型而言,一般只分“脾虚湿盛” 1 型,然而,湿郁化热可致“湿热蕴结”,湿热内蕴肝胆又可致“肝胆湿热”,因此又可多分出“湿热蕴结型”和“肝胆湿热型”。何锦华将高脂血症分成 6 型,其中“湿浊”证型就分了“湿浊内阻型”和“湿热蕴结型”2 个型[5]。 3 学术流派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 部分医生在高脂血症的诊疗中,基于某一理论,经过较长时间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学术流派,他们在辨证分型时往往会有所侧重,重点突出某一因素,由此形成的证型也将独具特色。如龙庆余认为高脂血症是一组以脏腑功能失调,膏脂输化不利而致以痰瘀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疾病,并“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将高脂血症分为 4 型:“痰瘀中阻型”、“痰瘀阻络型”、“痰瘀痹胸型”和“痰瘀阻窍型”[6]。张振等以《灵枢·卫气失常论》所载:“人有脂,有膏,有肉”和张志聪的补注“中焦之气,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为依据,认为高脂血症是体内津液异化后的产物,是血脉伏行的痰浊,由此“以痰凝为核心论治高脂血症”,将高脂血症分为 5 型:“痰浊凝滞型”、“痰凝血瘀型”、“痰凝阳亢型”、“痰凝阴亏型”和“痰凝脾虚型”[7];王驰以《素问·举痛论》中“百病生于气”的理论为指导,“从气论治高脂血症”,将高脂血症分为 3 型:“肝郁气滞型”、“脾弱气虚型”和“肾气亏虚型”[8]。 4 对兼夹证的认识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 在临床上,高脂血症各个证型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的,它们常常呈现相互兼夹的趋势,为执简驭繁、把握主要矛盾,一般在辨证分型时,并不将所有的兼夹证型都标列出来,而是择其要者而列之。若将次要的兼夹证型也一一列举,那么所分证型必然增多。如杨坚毅将高脂血症分为 7 型:“痰湿内阻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肝阳痰火型”、“痰滞瘀阻型”、“气虚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其中“肝阳痰火型”、“痰滞瘀阻型”、“气虚血瘀型”就属于兼夹证型[9]。 综上所述,形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有 4 个方面:一是采用的辨证体系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二是分型层次不同导致证型数量不同;三是学术流派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四是对兼夹证型的认识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这同样也是中医其他研究领域辨证分型难以统一,难以规范化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