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清真人示范:最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常见病配方(建议收藏)

 圣狮风云 2018-09-20

第一,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


手部腧穴总图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四、肺经(肺金)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五、肾经(肾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500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六、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100~500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七、小肠

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八、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九、阴阳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100~300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十、板门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十一、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十二、内八卦(内八方)

位置:在手掌内。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100~300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安等。


十三、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每个横纹推50~200次(独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十四、小横纹(南派又称掌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十五、肾顶

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十六、肾纹

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十七、运水入土

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十八、运土入水

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十九、总筋

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二十、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

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该穴常用清法,100~300次。

2.大清天河水:在前臂掌面,由内劳宫推至曲泽穴,称大清天河水。拿法、推法同上。100~300次。

3.打马过天河水:拿法同上,术者先以右手中指运内劳宫,再以食、中二指的指端蘸凉水,自总筋、内关、间使循天河水向上弹打至洪池穴(曲泽穴)。各穴弹打3~5下为一遍,共弹打3遍为1次治疗。

作用:清热除烦,镇惊,泻心火,利尿。

主治:外感发热,口渴,口干,烦躁,夜啼,睡眠不宁,口疮,重舌、木舌、伸舌、弄舌,痰喘,咳嗽,小便短涩等一切热证。


二十一、三关(上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100~300次。

作用:补虚扶弱,助气和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熏蒸取汗。

主治:一切虚寒证,营养不良性贫血,黄疸,瘫痪,痘疹欲出不透,下肢痿软(婴儿瘫),疮疖(无脓期,有助化脓),手足凉等。


二十二、六腑(退下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100~300次。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


二十三、乙窝蜂(一窝蜂)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称揉乙窝风。100~500次。

作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

说明:拇指揉多用于发散风寒。中指揉多用于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二十四、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100~300次。

作用:温中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寒痢,大便色青或绿,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气,脱肛,遗尿,蛔虫腹痛。

说明:本穴为补元阳之主穴,穴位温热,能内达外散。揉之能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通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作用,而不致温散太过。


二十五、二马(二人上马,上马)

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陷中。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穴处,其余手指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使患儿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动,称揉二马。100~500次。

作用:补肾潜阳,引火归原,行气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小便闭塞,淋证,痰湿,咳喘,牙痛,睡时磨牙,久病体虚,夜啼,消干性啰音。

二十六、威灵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二、三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威灵或掐威灵。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开窍醒神,清脑,止抽搐。

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头痛,高热神昏,为急救要穴。

配穴:掐威灵配掐人中、掐十宣、掐仆参、掐精宁——用于急救。


二十七、精宁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四、五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精宁或掐精宁。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行气,破积,化痰。

主治:眼内胬肉,疳积,干呕,气吼,痰喘,用于急救。

说明:体虚患儿慎用本穴,以防克消太甚,元气受损,如必须用时,应多与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补益穴同用。


二十八、合谷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或掐之,称揉合谷或掐合谷。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通瘀散结,降胃气,止呕吐,清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面瘫,呕吐,恶心等。


二十九、外八卦

位置:在手背与内八卦相对处。取法:以外劳宫为圆心,以外劳宫到中指指根2/3处为半径画圆,外八卦就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外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外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100~300次。

作用:行气和血,通滞散结。

主治:胸闷,腹胀,便结,肠麻痹等。


三十、二扇门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关节两侧陷中。一扇门在食指、中指之间夹缝中;二扇门在中指、无名指之间夹缝中。

操作:术者以食、中指指端斜行插入二扇门穴后,上下揉动,称揉二扇门;或用双手拇指甲掐之,称掐二扇门。揉100~500次,掐3~5次。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痰喘气粗,呼吸不畅,惊风抽搐,痘疹欲出不透等。

说明:二扇门穴常用于实热证及体壮的小儿,对于虚证及体弱者最好用乙窝风较安全。体虚患儿须用二扇门时,必须先固表(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然后再用汗法。

三十一、五指节

位置:手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指甲依次从小儿拇指第一指间关节掐至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称掐五指节;或掐后继揉,称掐揉五指节。掐3~5次,掐揉30~50次。

作用:安神镇惊,开窍,祛痰。

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昏迷,夜啼,睡卧不宁,痰喘,指间关节屈伸不利。

三十二、十宣(十王)

位置:在双手十指尖,近甲缘。

操作:可用掐法或针刺放血法。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宣。掐35次。

作用:开窍醒神,清热降火。

主治:急惊暴死,抽搐,高热,神昏,烦躁,夜啼,用于急救。


三十三、老龙

位置:在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老龙;或掐后继揉之,称掐揉老龙。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醒神开窍,回阳救逆。

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高热抽搐,睡卧不宁,用于急救。


三十四、左端正

位置:中指末节桡侧缘(靠拇指侧)中点,指甲根旁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左端正;或掐后继揉之,称掐揉左端正。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有升提之功,止泻之能。

主治:慢性痢疾,脱肛,泄泻(虚寒泻),眼右斜视。


三十五、右端正

位置:中指末节尺侧缘(靠小指侧)中点,指甲根旁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右端正;或掐后继揉之,称掐揉右端正。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降逆,止吐,止血。

主治:呕吐,鼻出血,眼左斜视。

说明:本穴对止鼻出血有良效,除掐法外,亦可用绳扎法,即用细绳由中指第三节横纹起扎至指端(不可过紧),扎好后让患儿静卧片刻可止血。

三十六、少商

位置:拇指末节桡侧缘,距指甲根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少商;亦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掐3~5次。

作用:开窍醒神,通瘀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惊厥。

说明:本穴对咽喉肿痛,急、慢性喉痹,扁桃体炎,声带水肿以及惊厥等症用之有效。一般轻症可用掐法,如病情较重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三十七、列缺

位置:①在手腕两侧凹陷处,非针灸取穴(可用拿法操作);②桡骨茎突上方,两手虎口交叉,食指指端下取穴(可用掐法操作)。

操作:①以拇、食二指分别按于手腕两侧的列缺穴,相对夹持,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称拿列缺;②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列缺。3~7次。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降逆。

主治:拿法治疗风寒感冒、惊风、昏迷不醒等,掐法治疗头痛、头胀、牙痛等。

三十八、膊阳池

位置:在乙窝风穴上三寸的凹陷中。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以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降逆,清脑,止头痛,通便。

主治:头晕,头痛,惊风,癫痫,大便秘结等。


三十九、洪池(曲泽)

位置:屈肘,在肘横纹中点,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操作:可用拿法、摇法、揉法或挤捏法。拿或摇37次,挤捏每日1次。

作用:清心泄热,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呕吐,腹泻,关节痹痛。  


四十、曲池

位置:屈肘时,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操作:可用拿法或掐法。37次。

作用:通瘀散结,活血脉,止痹痛。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上肢瘫痪,麻木,手指伸屈不利及手臂肿痛等。




第二、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动图示范

补肺经/清肺经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中医二羊提醒,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发高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额头滚烫、头晕目眩,严重时不仅浑身疼痛,甚至烧到意识模糊、发生抽搐。请关注公众号mmyixue ,各种中医绝技都在这里。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小儿风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


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关穴500次。


②揉外劳宫100次。


穴位:外劳宫(外劳)


位置: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揉50~1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


③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惊风,昏厥,身热无汗。



小儿风热感冒的穴位按摩

症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1、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2、按揉大椎穴1~3分钟。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对称用力,捏挤大椎。按揉约100~300次,捏挤10~15次。

3、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4、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5、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100次,推膻中100次。



穴位: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穴位: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1~3分钟。


主治:痰多,气喘,胸闷等。




穴位: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纹尺侧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见上图。约揉100~300次。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6、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下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穴位: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100~500次。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小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穴位按摩

1、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100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穴位: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随证加减


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点揉风池穴1分钟。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穴位: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点边缘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揉100~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③多揉太阳穴。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如高热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经300次。


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③搓擦涌泉300次。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下图。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100~300次。



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钟。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小儿推拿的准备事项


1、按摩时要使用按摩介质。

使用介质后,按摩会顺滑很多,不会磨破宝宝的皮肤,就用家里最常用的不会引起宝宝过敏的介质就好,家里的婴儿润肤油、按摩油、婴儿橄榄油都可以。

2、妈妈要修剪指甲,以免划伤宝宝。要搓热双手。

3、室温要合适。按摩时室温最好控制在20到26度。以宝宝不受凉舒适为宜。

4、妈妈心情平和。按摩是一种爱的传递,宝宝需要感受到你的爱。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1、安心的氛围。无论在家或者旅途中,妈妈的按摩往往是最好的安慰。尤其宝宝生病时,妈妈怕自己按摩不好,会选择去医院,这时宝宝免疫力差,容易交叉感染从而使病情加重。再者宝宝对医院的环境也会容易因不适应而哭闹。

2、按摩时不宜过饱或者饥饿。哺乳时和之后的一个小时内不做推拿,清晨起床按摩是可以的。

3、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如果是日常的保健按摩,10-20分钟就足够了。可以早上和晚上会更加轻松。宝宝生病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4、不要强迫宝宝。按摩是爱的传递,不要让宝宝排斥,宝宝生病时不舒服可能会不配合,妈妈尽量多一点的耐心,可以边说故事,看书,玩玩具边按摩,可把按摩当成和宝宝互动的小游戏。

5、宝宝高烧时除了退烧手法的推拿,不做其他保健推拿。

6、宝宝皮肤破损、感染、过敏的部位不做按摩。

7、按摩一般先仰卧位再俯卧位。

8、手法宜轻不宜重,小儿推拿要求手法均匀,力度柔和,平稳深透。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如果对你有用,欢迎分享


 

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推崇经典古中医的80后中医。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