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孔子》:日常圣人[007]

 江山携手 2018-09-20

                                            日常圣人[007]

 

这个骂还算客气的,他甚至还骂人断子绝孙。骂人断子绝孙可能是街上泼妇的骂法,我们绝对想不到圣人也骂过,这个骂法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上记载的。孟子说孔子讲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叫无后呀?就是断子绝孙。什么叫作俑呢?我们知道中国在古代有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天子或者贵族死了,常常用他身边的人,比如平时伺候他的奴隶,他的妻妾,他的近臣,为他殉葬。这是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野蛮制度,比如秦穆公死了就用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废除殉葬制度就是秦国。

 

后来,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野蛮的,用活人来殉葬确实有点太过分,然后就用泥来塑一个俑人,叫做泥俑。用它替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埋在坟墓里面,算是给他殉葬。但是就是这一点,孔子也是忍无可忍,为什么?因为用泥俑来殉葬,虽然泥俑不是真人了,但是这个形式本身,包含着一种罪恶的观念。就是这种罪恶而反人道的观念让孔子忍无可忍,所以他说做这样事情的人是断子绝孙。你看看这是多严厉的骂法。

孔子不仅骂人,他还会打人,而且打的还不是一般人,打的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孔子有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一辈子放荡无羁,不像样子。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一听说老朋友家的母亲去世了,赶紧到他家吊唁去。到他家一看,这个小子一点悲痛的神情也没有,高高兴兴的,丧事就根本没有料理。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料理丧事方面的行家,对殡葬之礼非常熟悉,于是他就跟弟子们说,好吧,我们留下来帮他料理丧事。孔子亲自帮原壤的母亲整治棺材,棺材板上要画上图案,他就亲自画。这时候原壤在干什么呢?他在旁边唱歌,唱到最后,甚至跳到棺材板上去唱了。孔子的弟子们都看不下去了,说这个人太不像话

了,我们走,不管他了。孔子说这不行呀,谁叫他是我老朋友,他就这样的脾气,我们不看他的面子,看他死去的母亲上,把这个丧事给办了吧。(《礼记·檀弓》)

 

这一次孔子算是忍了。再后来,到了孔子晚年,有一天他柱着拐杖到原壤的家里,原壤看到孔子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夷俟”,什么叫夷俟呢?坐在地上两腿伸得老远。我们知道古人的坐法跟今天的坐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是坐在凳子上,古人的坐法是跪在地上,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一个礼貌的坐法。那么比较粗野的不礼貌的坐法,就是屁股直接坐在地板上,然后双腿直直的叉开伸出去,像一个农民用的簸箕一样,所以又叫做“箕踞”。原壤看到孔子来了就这样坐着。孔子这个时候真的生气了,就骂他:你这个人少年时不努力,中年时没有建树,晚年了你还一事无成。你现在还这么傲慢,还这么不懂事。你该死了你还不死,老而不死你就是一个贼呀!然后拿起拐杖狠狠地敲打他的腿:把你的狗腿给我缩回去!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我们不要以为修养的最后境界是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当然是一种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也不是惟一的境界。对个人的得失心平气和是一种境界,但是对原则问题也心平气和就不可以。对一切邪恶的人和事保持道德的愤怒,对一切善良的人遭到不幸感到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面对邪恶有道德愤怒,面对善良遭到邪恶的侵害时有道德的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不是道德感的麻木,相反,是道德感更加的敏锐。一个人的道德愤怒和道德痛苦越是强烈,他的道德境界就越高。道德愤怒和道德痛苦的强烈程度是一个人道德意识高低的天然尺度。不要以为看到很多不平的事情都麻木了,都心平气和了,就认为自己道德境界高了。恰恰相反,那是迟钝,是没有了良心,是没有了正义感,不是道德境界高了,而是道德境界低了,堕落了!有很多的小文人,总是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自己的“心平气和”,把这看作最高的境界。如果照他的标准,孔子还没有他的境界高呢。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好人,是喜爱人,恶人,是厌恶人。仁德的人一定具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对于正义的,对于善良的,他爱;对于邪恶的,对于残暴的,他恨。这种爱和恨一定是一个人内心高贵的体现。有爱有恨是正常人,大爱大恨可能就是圣人。

 

这是我们讲他的怒,我们再看看他的哀。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

 

这句话有一个背景。孔子当时在卫国,作为一个圣人,他代表着最高的德性。可是卫灵公的身边还有一个美女叫做南子,代表着美色。卫灵公更倾向于谁呢?愿意听谁的话呢?当然愿意听那个美女的话。卫灵公上大街去。让孔子一块去,两辆马车,卫灵公和那个美女坐在一起,而把孔子放在第二辆马车上,在大街上转了一圈。孔子当然不愿意去,但是国君让他去,他又不能不去,去了他又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觉得自己很丢脸,回来以后就讲了这样的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看见什么人爱好德性像爱好美色那样。你看这一句话里面,他不仅仅是在骂卫灵公,不仅仅是被卫灵公激怒了,他实际上从卫灵公的行为里面,发现大家都如此,世道人心皆如此,感到对于人性都没有信心了。到这一步就不是生气,不是愤怒,而转入深深的悲哀,为人性的弱点而悲哀。这是他的哀。

再看下面还有一句话: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好的苗子,不开花的是有的呀!开了花却又不能结果的事情,也

是有的呀。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呢?是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了以后讲的。颜回在他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最好的苗子,可是四十来岁就死了,这个苗没有开花,开花没结果就死了。我们把这话分析一下,他也显然不仅仅是哀伤颜回一个人,他从颜回的悲剧里联想到很多,像他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而是常见的呀。所以他不仅仅是在伤颜回,他就是在伤世,是在伤人中的才俊往往都有不幸的结局。

 

后来,唐代的李商隐有一句诗:“自古才命两相妨”(李商隐《有感》),自古以来有才华的人往往没有好的命运,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慨。他也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上升到一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