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孔子》:成圣之路[012]

 江山携手 2018-09-20

                                     成圣之路[012]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民族,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却创造了其他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没能创造的奇迹。

 

首先,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没有中断过自己的文明,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哪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只有中国。其次,我们不仅没有中断历史,我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如果单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这种文明以及它在世界上领先的时间那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从孔子开始至少到明代的中期这么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在文化上是最发达的一个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这太了不起了。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我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成就,这个优秀文化的核心是谁呢?就是孔子,它的核心就是孔子。所以我说,将中华民族曾经的光荣,曾经的辉煌归功于孔子,这是很客观的历史事实。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孔子这一段话,我们还能发现一点,在70岁之前,即使像孔子这样的人,他也是不能从心所欲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像孔子这样不断地追求道义、不断地追求人格境界的人,在70岁之前他还不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那至少给我们一个警醒,我们一般人有的时候可能真的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对自己的欲望,至少是不良欲望的克制,是一个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的必由之路。所以当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问孔子什么叫仁时,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仁”。这地方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克己,克服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良的欲望,克服自己的过分的欲望,克服自己不能通过正当手段实现的欲望。然后,复礼。礼是什么?礼就是规矩。所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一定要有个什么过程呢?“克己”的过程,克服自己的欲望,遵从礼节,尊崇社会的规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算是仁了。颜回接着问孔子,老师你讲的太抽象了,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具体的指导?孔子讲了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这个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不听,不说,不看,更不能做。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那就是说,在人生还没有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尊重的是规范,然后要修养自己。这两点之间确实是一个矛盾,但是你要达到人格的境界,要有自己的道德上的修养,我们必须克服自己不良的嗜好。实际上人和动物之间有更多相似的一点,后来的孟子讲了很有名的一句话,他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章句下》)

 

什么意思呢?人和禽兽之间的差别非常小,孟子这句话里面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他告诉我们,人性里面有很多动物性的东西,你要想变成人格非常健全的人,你必须去除这些动物性的东西。这是一层意思。

 

还有一层意思是什么呢?人比动物高贵的地方,就那么一点点,所以你要特别注意保护这一点点,不要让这一点点丢失,如果这一点点丢了,那你就是动物了;如果你把那些跟动物相同的地方克服了,你就是人了。所以我们说,假如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让自己的人更完善一点,更完美一点,我们确实可能要像孔子讲的那样,在更多的时候要克己,要复礼。

 

在这个“克己”概念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很相近的概念,叫“自讼”,就是自己在自己的内心里面,进行一种道德上的反省。这样的人很少,所以孔子很感慨,他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在自己的内心里面,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这个自讼我们可以翻译成自我批评,这样的人太少,一般人都觉得觉得自己很不错,很少有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自我批评。实际上一个人要真正的让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关键还不是靠别人外在的约束,真的要靠自己内在的动力,要进行自我批评,你自己要有这样的动力和愿望,才能有所提升。除了这个概念,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自省”,反省自己。孔子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他说: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比我强,有的比我差。见到比你好的人怎么办?见贤思齐。看到比我强的人,看到那些贤德的人,我就想着要和他等齐,我像他一样,向他学习。但是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光碰到贤德的人,还有些不贤的、不良的人,看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呢?内自省,在自己的内心反省一下,这个人很不好,他这样的缺点很坏,那好,我反省一下自己,我有没有类似的缺点和不足,这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不断地反省里不断进步。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参,也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你要真进步,不能老等着别人来给你指出不足,给你制订目标,要善于自我反省。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这样不断的反省里面,才能有所进步。曾参在孔子的学生里面,天赋不高,孔子曾经讲过“参也鲁”(《论语·先进》),鲁就是愚鲁、笨的意思。但是孔子去世以后,对孔子的思想领悟得最好的,把握得最准确的,对于孔子的思想往后代传播贡献最大的,恰恰是这个曾参,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比较愚笨的人。天赋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志向,然后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好的习惯,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能够不断地自我批评,能够不断地克服自己的一些不良的嗜好和欲望。卫国有一个大夫叫蘧伯玉,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一开始就住在他家里面,蘧伯玉对他很好。后来卫灵公给了孔子很多的俸禄,孔子可以租房子住了,就从蘧伯玉的家里搬了出来,但是他们之间还一直有交往,互相问候。有一天蘧伯玉就派了一个人来问候孔子。孔子问这个人:“你家的老先生最近在家里干什么啊?”这个人说,我们家的老先生啊,最近在家别的事都没做,他就做了个什么事呢?

 

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我们的老先生最近在家别的事都没做,他就是在家里面想着减少自己的过错,但是他还没有做到。这个人走了以后,孔子非常的感慨:蘧伯玉派来的这个人太了不起了,话讲得真好,这样的人真适合做一个使者呀。为什么这个人这句话讲的好?他对蘧伯玉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他对蘧伯玉的精神概括得太准确了。

 

孔子讲到克己,讲到自讼,讲到自省,然后通过蘧伯玉使者这句话,又给我们提出个概念:自寡其过。自己主动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减少自己的过错,这样我们就进步了。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

有一次,孔子大发感慨,说:“吾未见刚者。”哎呀,我一直没有看到真正的刚强的人啊!有一个学生就跟老师提出来了:老师啊,不对呀,那个申枨不是很勇敢,很刚强吗?他显然把这个刚强理解为性格上的刚强,体格上的刚强。但是孔子讲的刚强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说:

 

枨也欲,焉得刚?

 

申枨嘛,他可能性格上很勇敢,体格上也确实很健壮,但是,这个人欲望太多啊,欲望太强啊,像他这样有那么多欲望而不能够克制的人,他怎么可能刚强呢?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

 

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后来有个成语叫“无欲则刚”,就是从这儿来的。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人有欲望是正常的,比如追求道义也是一种欲望,但是人的欲望中有很多是不正当的,或者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你说我想发财,这个欲望正当不正当?正当。但是,你说我一晚上睡觉,明天早晨我就要变成百万富翁,这个欲望倒也不一定不正当,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很难实现。真要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你可能要犯罪,可能要抢银行才行。面对着不正当的欲望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我们自身的道德意志和精神力量来加以克制,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就会被欲望拉下水。很多人做了坏事以后说,哎呀,我是被谁谁拉下水的。其实堕落也好,最终的毁灭也好,追根究底,是被自己不正当的欲望拉下水的。为了满足欲望我们就会变得很苟且,甚至可能不择手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欲望就是人的软肋,欲望就是人的破绽。你有了这个软肋,有了这个破绽,就有可能为人所趁,别人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打败你,控制你,然后你就会失去自己。

 

孔子这里讲的刚,不是体格之刚,性格之刚,而是人格之刚,精神道德之刚。体格之刚可以抵御病菌的侵袭,人格之刚则可以抵御邪恶的侵袭。

 

人格之刚,精神之刚,——是,无欲则刚。

 

孔子说无欲则刚。这句话的意思有两个:无欲就刚,无欲才刚。

 

而且还包含着逆命题:有欲则不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