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漫谈之八:斯巴达教育

 木香草堂 2018-09-21
教育漫谈之八:斯巴达教育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美国教育史家克柏利认为,希腊教育是奠定欧洲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且是最早竖立的支柱。希腊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每个欧洲国家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希腊文化精髓的、希腊文化得以淋漓尽致体现的两个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而反映希腊文化的希腊教育,也正好可以由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作为范例、代表。

1.基本概况

斯巴达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拉哥尼亚州的首府。拉哥尼亚平原北有高山峻岭,南面礁石海岸,交通不便,商业和海外贸易很不发达,但土地肥沃,适宜农业。所以,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

在斯巴达,全体居民分为三个等级:(1)斯巴达人。他们属于多利安民族,是斯巴达的正式公民,享有治理斯巴达城邦的权利;(2)希洛人。他们是农业奴隶,是被征服的土著;(3)皮里阿西人。他们是异邦人,或是被斯巴达人俘获的奴隶或奴隶的后裔;他们属于平民,不能享受公民的政治权利,但保有一些经济权力,可以从事工商业活动。

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的总数约为9000户,他们并不参加农业和工商业劳动,却统治着25万人以上的平民和奴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因此经常引起奴隶与平民的反抗与暴动,这使得斯巴达人经常处于高度的军事戒备状态;加上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使得斯巴达人不得不把自己训练成强而有力的“军人”。此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性质——单纯的军事教育。此外,斯巴达地处内陆,为群山峻岭所环绕,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加之还要在防御异族入侵的同时,尽力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些都要求斯巴达人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骁勇善战的性格。由此可见,注重军事教育亦由地理环境使然。

2.教育实施

整个斯巴达的教育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严格的新生儿检查。

在斯巴达,初生婴儿要先置于可以浸死孱弱者但却可增强健康者的酒里。生存下来的婴儿抱至公共教育场接受长老检查身体,健康者准其父母带回家去代替国家抚育,体弱或畸形的则弃于山谷,任其死去,因为他们将来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战士,国家不负教育的责任。

第二阶段: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07岁)。

儿童在7岁之前,交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并在自己的家中接受教育,具体由母亲负责。教育的方法,一般是衣服宽大,使其身体充分发育。让孩子睡在硬板床上,有时室内灯火通明,以养成其忍受强光的习惯,有时独睡于暗室,以消除其畏惧恐怖的心理,有时则减衣缩食,以锻炼其忍耐饥寒的能力。同时,还常讲述古代英雄传记或希腊神话,以培养其敬神爱国的思想。总之,武士的一切品质,必须自幼开始培养和锻炼,要是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品德。

第三阶段:公共教育(718岁)。

7岁后,男童被送入国家公育机关,过半军营式的生活,接受严格的体育锻炼,为进一步的军事训练作准备,至18岁为止。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此外,还有骑马、击剑、游泳、军事游戏,有时还跳军舞,数人一组,各执武器,配以音乐,跳跃仰伏,作跟敌人战斗的姿态。

为了养成艰苦生活的习惯,儿童一年四季只穿单衣一件,光头赤脚,饮食十分粗劣,他们睡在由自己从河旁拔来的草编织的草垫上。同年龄的儿童分成小队,小队长由勇敢机警的儿童担任。小队的训练委派给一个小队教导员,他是刚受过训练不久的2030岁的年青人。在教导员之上的是国家长老,他有很大的权威,并随身紧跟一批助手,其职衔为“鞭打者”。当他们手执教鞭鞭打学童时,接受鞭打的学童还得表现出优雅的姿态,满不在乎的神情,以示自己勇敢坚强。

为了培养学童的机警性,队长要学童到附近宅院里去偷柴米和食物,成功者受到表扬,如不幸被人抓住,则要受到严厉的鞭打。鞭打的原因不是因为偷窃本身不道德而受罚,而是惩罚偷窃者不谨慎、技术笨拙或行动迟缓。

斯巴达重视政治、道德教育。公共教育场的负责人,经常向青少年讲述国家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有时,国家领导人还到教育场向儿童提出政治性问题,如“谁是国家最优秀的人物?”“谁是好公民和坏公民?”要求他们简捷迅速地回答。此外,饭桌旁,街头上,与大人谈话时,也都接受成年人的教育,年长者对青少年可随时督促其改正错误,若他们怙恶不悛,则处之以重罚。

第四阶段:正规的军事训练(1820岁)。

青年18岁时,参加士官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到20岁为止。入团前,青年们应主动到阿尔特弥斯圣殿巨大祭坛上去承受鞭身的考验。届时,忍受了最多鞭打又没有畏缩或哼声的青年就要受奖,把他们称为“神坛胜利者”,并且将其名字永刻于神坛上,哀号求免者则被剥夺入团资格。士官生被遣送到城邦的不同地区,他们住在深山野岭、睡在莽原丛林,自己照顾自己,无需长者监视,也没有队长指挥,以便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求生的能力。他们的军训包括定期对奴隶进行包围、捕杀,以培养他们的杀人嗜好,并加深奴隶对奴隶主的恐惧心理。

青年满20岁则成为正式武士,过兵营生活,守卫边疆,参加战争。30岁时成为正式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活动。此后30年为现役军人,到60岁解除兵役义务。

3.女子教育

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斯巴达的女孩子除了在家吃饭外,其余时间则成群结队地到外过户外生活。她们参加体育竞技及音乐训练,摔跤、跑步、游泳是训练的主要内容,同时投标枪、掷铁饼也不可或缺。如此训练的结果,使斯巴达妇女“看起来好象力可挡牛”。斯巴达女子教育放弃了女性的温柔、顺从、瘦弱的特征,她们教导小孩大胆、勇敢、吃苦耐劳,斯巴达人作战之英勇至少有一半功劳应归于母亲,“唯斯巴达妇女能支配男儿”、“唯斯巴达妇人能生男儿”。宁可为国捐躯,也不愿苟且偷生,这是斯巴达妇女对上战场的儿子之叮咛。重视女子教育的目的是把女孩子培养成为强健的母亲,以生育强健的儿童;培养成为善教的母亲,以造就骁勇善战的军士。

4.优点与局限

斯巴达把教育作为国家职责的一部分而予以关心。全体斯巴达人都竭力关心教育事业,城邦政府也有意的、直接的、系统的训练全体公民,这种上至城邦政府、下至老百姓都关心、筹划教育事业的创举实属斯巴达对世界教育的伟大贡献。斯巴达教育工作组织的严密性、实施的有序性也令人赞叹。欧洲后来的一些教育措施溯源于斯巴达,例如英国的“住宿学校”要求学生过集体生活,公学教师教导学生勇敢与服从等等都是从斯巴达教育中因袭而来。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在于镇压奴隶与平民的反抗,这就决定了它存有不少局限性:首先,斯巴达人忽视对文学、艺术及哲学之研究,生活呆板,训练方法单调,致使“思想家艺术家枯竭,军人大放异彩,人人生活于恐惧中,拒绝自由,无异宣布道德破产。”此种文化型态极不正常。其次,斯巴达教育只强调服从和纪律,缺少应变。这种压抑性的纪律致使斯巴达人的言行举止呆板,不随和。另外斯巴达女子训练与男子相同,都在追求刚毅、忍耐、服从、忠顺、勇敢等品质,缺乏互补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0a108.html

 教育漫谈之八:斯巴达教育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