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的是项伯救了刘邦? 鸿门宴上项羽放虎归山的真相

 思明居士 2018-09-21

文/念田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宴会。这场宴会发生在群雄并起的秦朝末年,两大最有势力的集团首脑之间,期间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刀光剑影,最终却以和平收场,耐人寻味。围绕着鸿门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万事俱备,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关于这个问题,以往一直有着种种的猜测和说法。有人认为项羽性格优柔寡断,始终下不了决心,才被刘邦尿遁;有人说项羽是已经看到了刘邦的软弱无能和怯懦,自傲自负,没想到却是养虎为患;也有人说关键是项羽的伯父项伯已经倒向刘邦,暗通款曲,才帮助刘邦脱身。

刘邦像

以上种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却又都太狭隘,不足以完全解释事情的发展走向。实际上,鸿门宴更像是一次谈判,如果我们跳开鸿门宴,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综合考量前前后后的历史情况,就不难发现,鸿门宴的本质是妥协,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妥协。

之所以要妥协,关键还是因为双方都是楚怀王熊心手下的大将,同样出自于楚国的起义军。在反抗秦帝国的过程中,刘邦和项羽集团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虽然项羽集团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在战斗力上要胜于刘邦集团。但项羽也因为屠杀秦国降军背负了恶名,失掉了关中民心,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没有胜利的把握,所以需要妥协。

项羽乌江自刎像

所谓妥协,结果是刘邦向强大的项羽集团屈服,让出关中之地,双方达成和解,而促成这场妥协的关键人物是项伯。史书记载,项伯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恩人——刘邦谋士张良的安危,才会在大战的前一晚入刘邦军中,想要搭救张良,才和刘邦有了接触。与刘邦约定好明天去向项羽谢罪,又回去劝告项羽,促成了鸿门宴。

对此种说法,早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认为相关记载充满了疑点。项伯夤夜前往敌军营中岂能不被发现?项伯身为是项羽叔父岂能与刘邦谈判?项伯与刘邦约好后又回去劝告项羽,难道项羽一夜不睡?所以,项伯的接触不是个人行为,实际上代表了项羽的态度。在鸿门宴的前一天晚上,项伯已经促成双方,达成了某种共识,而鸿门宴只是刘邦一个表现臣服的机会。

鸿门宴绘画

果不其然,刘邦第二天一到项羽军营就立刻臣服,向项羽陈词时先是怀念两个人出自于楚地,并肩作战的情谊,又故意贬低自己的成就,称赞项羽的作为,最后将责任推卸给“小人”,表现自己的无辜。这套说辞起了作用,项羽立刻就出卖了刘邦部下曹无伤,两人达成了默契。

宴会的座次也很说明问题。《史记》记载,在宴会上座次安排上,项氏叔侄最尊,范增次之,刘邦再次,张良最卑,项羽没有使用宾客的礼节来招待刘邦,而是把他看作是自己的臣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双方已经达成了妥协,项羽本已没有杀刘邦之心了。

参考文献

《仪礼》

余英时:《说鸿门宴的座次》

王文锦:《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 ——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