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 儒。 儒,形声。从人,需声。本义:术士。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我们现在所谓的儒,是专指孔门。而实际上,在春秋时代以及以前,所有的术士都称儒,到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就有两个概念了,一是泛指术士,另一个是狭指孔门,特别狭指孟子这一派。 所以,有人要为秦始皇翻案,说他坑的不是儒,是术士。 术士,在当时也统称儒。至于其中有孟子这个派系的没得,就有另说了。如果没有烧书这一说,或说烧书是项羽的那把火,那么秦始皇坑的就有可能不是孟子那个派系的儒。 孟子这个派系,历来都认为是孔子的嫡系,是主流。因为它是由曾参传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子的。 而孔子死后,孔门自身就开始分流了。 孔门有十大圣人,曾参算一个,这一派被惯称是主流了。 而其他的几个,也在招收弟子,传承孔学,但是已经发生了变化,就是说,侧重点不同。 也许,宗教都有这么个过程,基督教、佛教也是派系纷呈,就是弟子们根据自己的领悟传授弟子,而形成不同的宗派。 且说,孔门十大圣人中的子张,即颛孙师,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出身卑微,且犯过罪行。被誉为孔门忠信的楷模,但是它不拘小节、不注重穿着,喜欢交朋友、够义气、该打架还得打,为人豁达,基本就是墨家的雏形了。至于墨子到底是不是这一门的承传,我没得根据。但至少,墨家的弟子,有些人称之为墨儒,我估计多少都有些渊源的。 法家,是孔门的分支,这个应该不会有争议。 法家的起源,就是孔门十圣的子夏,姓卜名商,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他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这应该就是法家的摇篮。但是,我没找到法家的始祖即荀子与他的关联,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子是这个派系衍生出来的。荀子这个人的资料很模糊,他除了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他和子弓(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才是孔门的正宗,搞得我也不知他到底师承何人。人们认为,后来,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就成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所以,战国时期的所谓百家,我估计不是老聃的派系,就是孔门的衍生。至于后来,儒道就相互参差了。 我说了这么大一通,就是说,战国时期的百家,已经不可能与老聃和孔子相提并论了,它们只是分支而已。就是说,孟子这一脉都不一定是主干,从他们的文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与《论语》偏倚很大。那时候,各门各派都是有心法的,包括班门,即鲁班的门派。孟子一脉把《中庸》当作儒家的心法,我觉得,就偏了。应该说,《论语》是心法,还像那么回事儿。 心法,也许现在的人不明白是咋回事儿,我要说明白这个事儿也不容易,我说他是法术、道术,你们还是很迷茫。比如说庄子的东西,就是谈河车的,即周天运行,就是内功了,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神仙境界,那就叫内功心法,不外传的,倍儿神秘。你可以用武侠小说或玄幻小说去理解。那就是说,《中庸》就是子思、孟子一脉的内功心法,手法可能到现在就失传了。我敢说,十三经注疏以及程朱之流,肯定不算儒家的真正的弟子,他们只是把它当作文字学问来对待而已,就像现在的学生一样了,那都相差十万八千了。 也就是说,墨子、孟子、荀子虽然渊源于孔门,但心法肯定不同了,也肯定不可能和孔子的道相提并论了。 孔子的后人、弟子,说的话就没得孔子那么晓畅了,追求的是玄乎乎的东东。正所谓,大道至简至易。越小越复杂,过场越多。故此,对于《中庸》,我不管难易,通文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