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我在月下,想起你来

 传韵轩vs拙言 2018-09-22

来源丨喜马拉雅FM蒙曼的精品课《蒙曼品最美唐诗

编辑丨林迹和


中秋佳节又将至,今天分享中唐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简单说一下题目的意思,是王建在中秋节这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里,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给远方的好友杜郎中写了一首诗。


月色满庭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


这是中秋月色的景物描写。那可能有人会说这句诗哪里有月?当然有,“地白”就是地上霜,也就是月色啊。是天上一轮圆月,洒下万里清辉。这两字一出,一种既素洁又清冷的感觉,已扑面而来。

其实,不光“地白”是讲月色,“树栖鸦”还是讲月色。本来到了晚上,倦鸟归巢,人是不大容易看见树上的乌鸦的。但是,如果月亮特别亮,乌鸦或者其他鸟类就会误把月明当做天明,叫起来或者飞起来,让人感知到它的存在。那这样看来,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虽然不曾明说月亮,但是,却又通过庭院中的地白、鸦栖,把月出的效果写到了十分。


冷露湿花


再看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


如果说第一句写的是中秋月夜的颜色和声音,那么这一句就是在写味道了。在中国古人的心中,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花朵,秋天的代表就是桂花。本来桂花的花形小、花色淡,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它花香浓郁、沁人心脾,且最盛就在八月,正是属于中秋节的花。

诗人举眼望去,一树桂花被露水打湿,显得那么润泽。那露水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呀,这不由得就让人联想到了天上的桂树,在那月亮之上,广寒宫前的桂树,此刻是否也沾染了轻盈的露珠,散发出缕缕寒香呢?这样一想,所谓“冷露无声湿桂花”,到底是人间还是天上,就显得亦真亦幻,却又如此唯美、如此动人!


秋思何处


前两句写月下之景,好像并没有人在,但实际不是啊。“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也罢,不都是人在看、人在听、人在感受吗?可以想象,诗人当时就徘徊在月亮之下、中庭之中,他举头低头,思接千里。那么他在想什么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诗人终于正面点题了,而且不仅点出了“望月”的主题,更从自己一个人的望月生发开去,联想到普天之下人们的望月了。


今夜月圆,举头仰望的岂止是我一人,天涯海角,所有人不都在望着同一轮圆月吗?可是望月虽同,苦乐各异。有的人合家团聚,也有的人望月怀远。既然如此,那绵绵的秋思又会落在谁人那里呢?

这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谁家”并不是哪一家,而是“谁人”的意思。那诗人是真的不知道秋思落在了谁人心头吗?当然不是。他真正的意思其实是说“月明人尽望,秋思落我家”,是我在思念着我的朋友杜郎中啊!


可是这样正面抒情太直白了,太没有诗意了,怎么办呢?诗人干脆把自己藏起来,用了一个疑问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说自己,但自己就在其中。写得何等蕴藉,又是何等巧妙啊!


写中秋的诗词其实相当多,最著名也是旷达的当然是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是若论空灵婉转、如诗如画,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却是个中翘楚,不遑多让。


西方人总爱讲“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千个人心中当然会有一千个月亮。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中秋节这个特定的节日而言,相思和团圆才是最永恒的主题,而真正的相思,其实正如“冷露无声湿桂花”,透着丝丝凉意,却又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关于主播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博士。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2007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先后讲述《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等。

蒙曼品最美唐诗》:节目内容从《唐诗三百首》中选择最经典最雅正的古诗,宗旨为品读最美唐诗,找回诗情诗心。有助于我们走出自己的狭小空间,有更大的视野、格局,唤醒灵魂深处的简单和纯粹,让自己变得更敏锐,发现生活之美,感悟朴素的生命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