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生命——《论语》学习244-247

 背后国文 2018-09-22
 

乡党篇第十·九(244

席不正,不坐。

钱穆译】席不正,不坐下。

杨伯峻译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傅佩荣译】席子没有放正,不坐下。

席,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临坐先要把席子摆正,然后坐下。在《论语·乡党13》中: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可见古人对正席非常重视,不然孔子不会不坐不正的席子。

说明孔子在一些很细微的小地方也严谨有礼,一丝不苟。

 

乡党篇第十·O245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钱穆译乡人饮酒,待老人持杖者离席,也就离席了。逢乡人行傩礼驱鬼,便穿上朝服,立在家庙的东阶上。

杨伯峻译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纔出去。本地方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傅佩荣译】与乡里的人一起聚会饮酒,要等年长的人都离席了,他才走出去。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乡人饮酒,古礼,这里指敬老的一种喝酒仪式。杖者,老人。傩,读nuó,古代迎来驱逐疫鬼的风俗。阼阶,阼阶,读zuò,东面的台阶。

本章讲乡人饮酒和傩时的一些风俗礼仪。乡人饮酒礼时,要等老人离席了,自己才能离席;乡人举行傩的风俗时,要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乡党篇第十·一一(246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钱穆译孔子使使者向他邦友人问好,必再拜而送之。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而受之。告使者道:“我还不知道那药性,暂时不尝了。

杨伯峻译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傅佩荣译】托人向国外的朋友问候送礼时,对所托之人两次作揖才辞别。季康子派人送药来,孔子作揖接受。他后来说:“我不清楚这种药的药性,不敢服用。”

达,通晓,明白。这里指不了解药性。

古人的问和拜都是有讲究的,问必致礼,拜有动作和姿势的规范。

这一章前后好像联系不大,如果说有关联,那可能在拜字上,那这里就是讲拜的礼仪。不过从本章我们了解到孔子对药物的态度,即对药性不了解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尝试服用,就像他对饮食,有很多坚守的原则。

也有人根据这句话推断孔子是懂医的,孔子说他不了解这个药的药性,说明他对其它药的药性是了解一些的。因为他如果对药完全不懂的话,他就不会单对这个他不熟悉的药说他不了解。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做佐证的是,在《论语·雍也8》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冉伯牛重病,孔子从窗户外拉着伯牛的手说,我们要失去这个人了,这是命啊,这个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个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试想,如果孔子一点不会把脉,一点不懂得脉象,他怎么可能下结论说,我们要失去这个人了呢?当然这是题外话,但与本章讲孔子对药物的态度还是有一点关联的。

 

乡党篇第十·一二(24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钱穆译孔子家里的马房被烧了,孔子退朝回来,知道了此事急问”伤人了吗?”但没有问到马。

杨伯峻译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傅佩荣译】家里马棚失火烧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有人受伤吗?”没有问到马。

孔子家的马厩烧了,孔子回来,马上问伤人没有,而不问马怎么样。家中失火,一般的人都是先问有无亲人受伤,接着再问财产损失情况。可孔子只问人,不问马。应该不是朱熹老先生说的”贵人贱畜”,孔子贵人固然是对的,但没有贱畜的思想。我们应该从中看到可见孔子完全以平等的态度来关怀所有的人,他不因他人地位、身份的卑微而忽视他们的生命。因为是马厩失火,伤害不到他的家人,而有可能受伤的人是只能他家的帮工。记录者最后一句话加在这里,就是称赞孔子的仁爱之心。

这一章节常被人引用来说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批评现在一些单位、一些领导在遇到重大灾难或事故时,首先关心的是单位和自己的财产损失,根本没有把灾难或事故中人的生命放到第一位。现在这种情况虽然有了改观,但他们不是仁的思想和尊重生命的观念促使,而是惧怕问责制给自己的仕途和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如今世风日下,人心淡漠,与社会扭曲的价值观脱不了干系。

有人说,民族的精神没了,这个民族就岌岌可危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国学热起来,一些传统的文化在恢复,这是好事,但不能附庸风雅,做做表面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