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艺痕迹在古玉鉴定中的重要性探讨

 桂林0773 2018-09-22

       工痕特征在鉴定新老古玉中非常重要,工痕和工具有很大关系。比如隋唐之前用的跪坐几式坨机,隋唐后用的高凳坨机,手工毕竟是手工,有人做过实验,每分钟450转左右而已,而现代机器高转速是古代的几十倍。


古人的坨机特定是皮带或绳索拉动正反转,一次拉动造成阴线长度非常短,所以出现接坨,跳刀,收刀这些特征。

手工转速慢,必然力度小阴刻线深度也不可能那么深,起刀时候一般力度大,阴刻线前段最深最宽,收刀时候力量变小,阴刻线变窄变浅,同时由于转速慢,反复如同打磨增加其光洁度。

工具的不同造成的工艺特征痕迹不同,如文化期,生产力低下,基本以磨制或者是石质的坨为主,阴线相对较宽,孔道大多是半圆或者喇叭状;

线切割痕迹

商代至西周到春秋晚期,铜坨工具留给我们阴线特征是上口宽,底部窄的倒梯形,春秋时候才开始出现直上直下的孔道;

战汉铁器坨具表现的更为精细,阴线更细,线条流畅,阴线底部基本表现为V字型,更是出现了游丝毛雕这样的经典工艺。

还是那句老话,掌握规律,多看馆藏,多上手观察实物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